4月9日,象山县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称,该局在“食品安全百日严打”行动中,查获110吨过期以及无生产日期的问题大米。
今年2月的一天,象山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像往常一样例行巡查食品加工厂。在该县贤庠镇的一家年糕加工厂,执法人员闻到空气里飘着一股馊腐气味。循着气味找,执法人员最后确定问题出在年糕制作原料——大米上。这些大米被一包包堆叠在一起,比人还高。执法人员仔细查看了外包装,发现这些大米已临近保质期,再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过期。执法人员当场拆了几包大米,米粒中还夹杂着不少黄色颗粒。而根据记录,它们当天才被运到工厂。
这些米是哪里来的?黄色颗粒又是怎么回事?面对询问,年糕加工厂的陈老板吞吞吐吐,和执法人员打起了“太极”。
“是不是陈化米?”为了弄个明白,第二天,执法人员再次来到该厂,打算抽检。让人意外的是,仅过了一夜,头一天刚到货的大米竟不见了。
这更加大了执法人员的怀疑。在之后的一个月,象山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展开了明察暗访,一共检查了20多家米面、年糕加工企业、作坊,发现问题企业5家,分别位于该县贤庠、大徐、石浦等镇。
3月18日,象山县市场监管局出动24名执法人员,分两个组南北同时行动,查获问题大米109.35吨,其中外包装标注生产日期已过保质期的大米24.35吨、未标注生产日期的大米85吨。
24.35吨过期大米,是在上面提到的年糕加工厂中查获的,制造商是宁波市江北古城粮油有限公司,每包50公斤,产品外包装上印有“精制早米古城”等字样。这批大米有三个批次的生产日期,分别是2013年11月20日、2013年3月8日、2013年1月8日,外包装标注的保质期为3个月,据此判断无论哪一批次,都是过期货。从进货信息上可以发现,这批大米分两次进货,集中在今年1、2月。
另外85吨未标注生产日期的大米,来自大徐镇、石浦镇的4家米面、年糕加工厂。其中,有两批次大米没有产品合格证与生产日期标识,生产厂家来自安徽六安市,总计70吨;还有15吨,是标注厂家为“黑龙江红兴隆农垦小清河”的东北大米。
这批问题大米已被象山市场监督局就地封存。目前,执法部门随机抽取了10批次大米送专业机构检测。检测结果将在4月底出来。
不良企业用过期大米加工生产年糕、米面,那么普通百姓是否可辨别呢?象山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表示,老百姓选购年糕、米面等产品时,通常可以获知的是其加工完成的生产日期,而对于用以加工的原材料是否过期,是很难辨别的。
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米面作坊、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单位加工销售米面、年糕及相关制品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落实食品进货销售索证索票制度,坚决杜绝问题食品流入市场,确保百姓食品安全。
顾贤宗 王丽娅 俞林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