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塘村,天台县雷峰乡的一个小山村。早几年,这个村的名字连同它往昔的辉煌,几乎被人遗忘。这几年,不经意间传出的抟泥声,张扬了村里陶瓷文化的活力脉动,并在都市人中刮起了一股陶瓷风。
善抓商机的黄家塘村人不失时机地亮起了嗓门:玩陶泥“淘”乐,享“陶”醉生活——
黄家塘人:泥巴抟出新生活
左有鼓架山,右有倒插旗,前有崔岙溪,后有金钟山。黄家塘村,就处于这样一个风水宝地的中间。铅华洗尽,这片沃土,依旧沁人心脾。
昔日,日夜不休的抟泥声,抟出了山村的繁华与热闹;如今,车水马龙的游人潮,推动山村走上美好富足生活的新征程。
数一数陶瓷的年轮
“碗厂倒闭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了,没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关心它!”今年84岁的张国燕老人怎么也想不到,村里的每次兴旺发达,都与陶瓷有关。
去年,张国燕老人听说村里要启动始于北宋的黄家塘古窑遗址建设,心中非常激动。尽管听力不大好,但老人三天两头留连于建设现场。
关于北宋古窑遗址的历史,老人只能说出个大概,但村里每有人造房子,不用挖多深,就能出土大量的陶瓷碎片。
真正让老人感兴趣的不是北宋陶瓷碎片,而是他直接参与碗厂生产的那段岁月。
1959年,乡里每村选派若干农民,送去外地短期培训后,在黄家塘村办起了碗厂。张国燕是第一批工人,工人最多时有36人,生产的瓷器销往全县各地。当时,陶瓷餐具求大于供,供销两旺,村里一派繁荣景象,和村史记载的北宋时期有得一拼。
“那时候我们有明确的分工,3个人手工制胚,每天能做出300多只碗,机器只有一台,但速度快,一天能生产1000多只碗。”说起当年往事,老人关不住话闸。
说着,老人便和老伴一起,从家里搬出了许多当年亲手制作的陶瓷,主要以碗、碟、盆、壶、瓶为主。“这些陶瓷制作相对粗糙,但舍不得丢掉,毕竟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虽然是手工制胚,但当年的工人熟练到制作出来的每只碗能盛同样多的水。”说起老工人的土法制陶技艺,村支书罗正贵佩服得五体投地。
尽管碗厂一片繁荣,但好景不长,只3年时间就衰败了。张国燕说:“我们村里的釉不行,做出来的瓷器是青色,主要是铁的含量太高。”
原来,制瓷的釉是由石灰、贝壳、膏灰(又叫“岩黑”)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但高质量的膏灰一直没有找到。而当时的人们普遍喜欢白瓷碗,当外地白瓷碗“入侵”时,村里碗厂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窑址上部堆积层厚达1米左右,多年来,村里几乎从没人将这些陶瓷碎片当过宝贝。去年,罗正贵对老祖宗留下的陶瓷碎片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一大批北宋时期的陶瓷碎片被保留了下来。
抟一抟泥巴的趣味
在村青瓷馆里,摆放着10多台制陶机。几十个小朋友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饶有兴趣地玩着泥巴。“瓷器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让孩子体验一下制作陶瓷的流程,细细品味一下制作陶瓷的心情,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天台小学四年级学生张柯含就这样被妈妈带到了黄家塘村的陶吧里。
在陶艺师金晓玲的指导下,张柯含开动了机器。只见她揉泥、搓泥条、手拉坯,玩得特别起劲。也许是制陶机有意要考验下小姑娘,小姑娘手里的碗在转盘飞快的旋转下,很快就失去了平衡。妈妈过来为她打气了,边上的小伙伴也来为她鼓劲。大人小孩一起DIY制作陶瓷,既享受到了亲手制作陶艺的乐趣,又接受到了陶瓷文化的熏陶。
看到陶吧中热闹非凡的景象,老匠人王继祥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也坐到了制陶机前。在陶吧的另一侧,一个叫上官原野的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制作着一只小碗。他是天台实验小学学生,因学校举办运动会放假,被爸爸带来体验陶瓷文化。
上官原野平时就爱动手,制作的陶艺也是有板有眼。只见他抟着泥巴,一捏两捏,就捏出了一只小碗模型。他说:“这是我的作品,我要带回去自己收藏。”就待回去时,上官原野还不知道自己的脸上、头发上都沾上了泥巴。
在现场,小朋友相互欣赏、评比着已经做好、正在晾胚的陶碗和陶罐。虽然大家手上都是泥巴,但一个个脸上笑容灿烂。天台小学赵老师说,这样的体验活动对学生们很有意义,远离城市,探路乡村,走进陶吧,感受童趣,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黄家塘村宋窑遗址公园,现在已成为天台县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陶艺实践)基地。在青瓷馆里,可以体验“玩泥巴”的乐趣;在公园里,有古址遗风展示陶艺文化,有农耕器具展示农耕文化,还有小碎瓷片砌成的“一路慎行”廉政文化区……在浓浓的陶瓷文化中,让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别看是堆泥巴,还玩得脏兮兮的,但它对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力大有好处。”雷峰乡乡长徐威说。他表示,美丽乡村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雷同现象普遍存在,黄家塘村的陶瓷文化建设独具特色,成为浙东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闻一闻泥土的芬芳
4月4日,黄家塘村举行烧陶祭窑仪式。这里的泥土芬芳飘向远方,一时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游客、驴友、摄影爱好者前来捧场。
黄家塘古窑址是台州市三大北宋民窑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面积约5000平方米。去年暑期以来,村里开展以学生暑期实践教育、亲子游为主的黄家塘陶吧体验活动。虽然是小打小闹,却也吸引了3万多人次游客,这让村里看到了盼头。
随后,村里一鼓作气,建成了青瓷馆、品茗苑、童趣园、农耕器具展示馆和休闲长廊等区块,使之成为一个集陶瓷艺术体验、美丽乡村展示、乡村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项目。
“欣赏陶艺文化、体验制陶乐趣、美丽乡村采风、品尝乡村土味……”该乡负责宣传工作的党委委员陈挺介绍道,这一旅游路线已越来越成熟,他们将以陶瓷文化旅游节为契机,不断拓展类似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
罗正贵也告诉笔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在周末、假期带着孩子过来,有玩泥巴的,也有闲逛的。“我们这个村子别的跟外面没法比,但是比古树、古井、古窑、古寺、古戏台,我们黄家塘村的‘五宝’是不输于人的。”
直接从中受益的不得不提村民金素云。去年,她打出“金大姐土烧”的招牌,在村里尝试办了第一家农家乐,一碗碗农家菜,带来了一批一批的回头客。
金大姐说,周末、假日来的客人特别多,有时候游客都要排队等吃饭,好多人都说这样的野味和土味是城里吃不到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
雷峰乡党委书记袁卫卫说,乡里通过挖掘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展现美丽乡村新面貌,立足乡村休闲四季游,吸引更多游客来玩、来吃、来住,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山区经济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家塘村就是一根引信。乡里希望借此起到“引信一燃响全乡”的效果。 徐平 洪琼 鲁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