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农资

噻嗪酮已不适于防控水稻褐飞虱

  全国农技中心近日印发水稻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监测结果,指出目前褐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至极高水平抗性,噻嗪酮已不适于防控褐飞虱。
  2013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全国10省(区)28个监测点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无锡,安徽潜山、和县,福建福清,湖北枣阳,湖南宁乡、芷江,广东韶关、雷州,广西南宁、永福等11地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大于160倍,已处于极高水平抗性,其中雷州种群抗性倍数最高,为711倍;其余17个监测点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小于160倍,但都处于高水平抗性。
  为了解噻嗪酮防治褐飞虱田间实际效果,全国农技中心在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安徽庐江县、江西上高县、广西永福县4地开展了噻嗪酮防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5天,邗江、庐江、上高、永福4地田间防治效果为40.1%-61.0%;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为31.0%-63.3%。以上结果表明,当前噻嗪酮对褐飞虱防治效果已大幅降低,绝大部分稻区防治效果不到65%,已不适于防控水稻褐飞虱。
  鉴于当前水稻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高至极高水平抗性的现状,全国农技中心建议有关水稻生产省份在褐飞虱防治中暂时停止使用噻嗪酮,交替轮换使用吡蚜酮、烯啶虫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以延缓褐飞虱抗性的发展,避免因药效下降而影响水稻生产。 世 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