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荷池岸。
近日,笔者行走在长兴县吕山乡的乡村公路上,路边荷池荷叶尚未露出尖尖角。村民告诉笔者,在这一片池底淤泥中,深藏着一种叫作“胥仓雪藕”的东西,不仅承载了吕山乡种藕人的荣耀,千百年来也一直为当地农户默默地创造着财富。从小到大,长兴县吕山乡胥仓雪藕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桂强都很爱吃这“胥仓雪藕”。现在,这个被称为长兴一绝的农产品更成为了他钟爱的事业,因为雪藕,他所创办的长兴县吕山乡胥仓雪藕生产专业合作社还在省内外打响了名气。
1996年,吴桂强种起了雪藕。
那时候,吕山乡的雪藕一直以农户自发种植为主,虽然种植面积不小,但无法形成整体合力,种植方式缺乏科技支撑,雪藕加工没有配套产业,缺乏品牌效应,无法产生大的品牌价值和经济价值。于是,吴桂强说服几个雪藕种植户开始规模化种植雪藕,2003年,吕山乡雪藕种植面积由当初的6亩增加到了170多亩。
这一年,雪藕的产量是上去了,新的问题却随之而来,那就是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几个人日思夜想,始终没有改变雪藕难销的现状。这时候,吴桂强想到了深加工。于是,他把自己的25万公斤雪藕交给安吉一家雪藕加工厂进行粗加工,斩节、刨皮、加盐加柠檬酸进行软化。
最后,厂方与他结算时,他发现每公斤雪藕价格竟达4.8元,而现挖现卖的雪藕每公斤只卖到1.5元左右。“加工后的雪藕增加了附加值!”他开始调研雪藕加工产品。吴桂强了解到,雪藕经过加工后,能制成各类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和便捷食品,附加值要比鲜藕增加5~30倍。
于是,吴桂强又和几个朋友在吕山乡投资建起了长兴禧乐雪藕粗加工厂。
2008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胥仓雪”成为注册商标,为雪藕生产专用,吴桂强从中看到了胥仓雪藕美好的将来。
2009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当地干部到吴桂强处走访,吴桂强谈起了自己想进一步做大做强雪藕产业。这一想法与当地有关部门一拍即合,相关人士提议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大范围地把分散的种植户集合起来,通过合作社的统一产销,借助“胥仓雪”的品牌效应,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于是,在吴桂强的带头下成立了长兴县吕山乡胥仓雪藕生产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附近数十户雪藕种植户开始走上科学种植之路。起初,合作社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经营能力不强、信息掌握不准、法律意识薄弱、销售方式单调、融资困难、种植技艺不精等。不过,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难题一一解决。
吴桂强告诉笔者,前几年,社里的农户种植经验不足,政府部门就联系专家上门指导种植;面对有些农户法律意识不强的状况,又指导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对产销合同中的问题配备专人解决。针对最令合作社头疼的融资难问题,政府部门更是帮助联系金融机构召开现场会及时为农户“输血”。
渐渐地,胥仓雪藕不仅名气响了,而且还在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地建立了销售点,市场信息、客户订单源源不断。
除了品牌之外,吴桂强同样在科技上狠下功夫。吴桂强表示,平时合作社定期组织大户以座谈的形式交流种植经验、科技信息、市场动态,并把种植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研讨解决。同时,还邀请浙江大学专家为大家讲课,讲解雪藕种植的知识。在种植过程中,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实行病虫害统一防治,增施有机肥料,少用化学肥料,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不久前,合作社生产的雪藕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从而有了更加良好的口碑和广阔市场。“我们经过对比试验,还掌握了荷叶的生长时间、采摘数量与藕产量的关系。”吴桂强说,科学的采摘规律着实让社员们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如今,合作社拥有种植户400多家,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并配备了5名专业技术人员,产品种类涵盖鲜藕、桂花糖藕、水煮藕片、盐水藕、莲藕粉等,60%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年产值达800万元。
吴桂强透露,今年他跟加拿大一企业合资,建设一个现代循环农业种植园区,总投资将达2000万美元,并成立了浙江长兴好山好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美元。届时,园区的水生植物与荷花大多将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赵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