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的儒家文化,最突出的是体现在耕读文化上,体现在代代相传对教育的重视和对道德的坚守上。位于天台县西部的平桥镇张思村,堪称传承儒家文化精髓的一个典型古村落。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到过张思村,因为天台方言“张”与吴语“江”同音,在《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徐霞客把张思村写成了“江司村”。张思村临水而筑,依巷伸展,整个村落基本保持原生态风貌,青砖黛瓦,老宅深巷,铅华洗尽,古韵盎然。徜徉其中,古朴之风扑面而来。
村中心有一个戏台,戏台旁是祠堂。村里的老人说,这个戏台原先是一个土墩,明成化三年,原本住在天台县城东北务园的陈氏九世祖广清公偕侄嘉赠公选中张思这块地方,由务园迁移到此地,成为该村陈氏始祖。陈氏始祖认为村中心的这个土墩是风水宝地,吩咐后人今后谁也不能挖掉这个土墩。陈氏后人恪守祖训,自祖宗迁移到此500余年,无人动此土墩。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村民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土墩,筹资在土墩之上建造了戏台,名之为“墩头台”。戏台正面,一副对联如此写道:“自婺迁务园置山口书田书香不断,由清溯宋代开墩头基地基业无疆。”戏台的后面,则是这样一副对联:“乐山乐水咫尺墩台足诗画,携琴携酒东西仙桌好登临。”
戏台后面的对联写出了张思村的位置。就整个天台县而言,南有大雷山脉,北有天台山脉,大部分村庄分布于两大山脉围绕的三角形盆地之中,县内最大的河流始丰溪自西向东横贯盆地。张思村位于天台盆地中部偏西,紧靠始丰溪。
戏台前面的对联则体现了张思村的历史。“自婺迁务园”和“由清溯宋代”两句,告诉人们陈氏祖先是从金华(古称婺州)迁移到天台城关的务园,时间是在宋代。“置山口书田书香不断”这几个文字中,则蕴含着陈氏祖先的一段往事。山口系地名,在天台白鹤镇境内,是天台学子北上杭州赶考的必经之地。陈氏祖先在山口购置了书田,专门资助北上赶考的陈氏后人。张思村重视读书的风气,应当说肇始于此。因为重视教育,张思村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据《天台县志》记载:陈氏务园鼻祖世大公,为南宋淳熙二年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元代时陈氏五世祖陈文甫官拜绍兴路推官。明初,陈宗辉历任刑部员外郎、福建兴化知府……明正统四年(1439年),八世祖陈宗渊从文渊阁中书舍人位上致仕。九世祖陈心斋授博兴知县。十世祖陈汝成先授信丰训导,后升江西湖口教谕。宋代至清代,张思村乡试举人、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一个普通的村庄出了那么多出色的人物,按照光宗耀祖的传统做法,许多人在村里建起了像模像样的宅第,因而张思村遗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建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资源。现在保存得比较好的有上陈大宗祠、下陈祠堂、下新屋古民居、木樨花楼古民居、继善楼古民居、迎紫楼古民居、新明楼古民居等10多处。张思村的古建筑群,既有前后错落、层次丰富的特点,又有你藏我露,我藏你露的佳趣。民居均为四合院、三退九明堂等传统明清建筑风格。木石构件均精工细作,图案丰富美观。其中陈氏后新屋民居面积217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张思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后新屋又名谷饴楼,主建筑坐北朝南,由一个大四合院和八个小四合院组成,共有50多间房子,是典型的三退九明堂。整个建筑结构合理,重檐门拱,气势雄伟;正面台门上书“晴山拱秀”四个大字,左右边门各书“迎薰”、“纳翠”。石窗上铭刻着“蝠”、“鹿”图案,寓意福禄绵长。两侧厢房各有一个石板砌成的养鱼池,现在虽已干涸废弃,苔藓丛生,但仍昭示着当年主人生活的豪华与安逸。
如今,张思村古建筑的外围,早已建起许多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子,有许多东西都已经渐行渐远,风光不再。
但重教积德之风,依然吹拂在张思村陈氏后人的心
间,不仅让他们引以为豪,更是沉淀在他
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日常生活待人处事的点点滴
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