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春耕生产紧锣密鼓,全省上下齐心合力。为切实抓好今年粮食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省农业厅最近提出今年粮食生产方案,通过挖潜扩面增加粮食面积、多措并举提高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全年新增粮食播种面积70万亩,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950万亩,总产160亿斤,稳定300亿斤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四大途径促进多种粮
根据我省耕地资源、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和粮食生产区划等因素,今年,全省将通过压缩冬闲田扩种春粮、水稻“单改双”和粮经轮作发展早稻、利用旱地资源发展旱杂粮、应种尽种稳定晚稻等途径,力争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新增70万亩。
首先是压缩冬闲田扩种春粮,新增面积20万亩。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温州、台州等地,充分利用冬闲田资源和冬春温光资源,大力发展大(小)麦、马铃薯、蚕(豌)豆等春季旱粮作物,减少冬闲田,实现绿色过冬。
其次是通过水稻“单改双”和粮经轮作发展早稻,新增面积20万亩。宁波、绍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等钱塘江以南早稻传统种植区,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提高粮田粮食复种指数,引导、支持水稻“单改双”,努力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立足粮田稳粮增效,合理搭配布局粮经作物,扩大“早稻—西兰花”、“早稻—草莓”、“早稻—西芹”等种植面积,以创新农作制度发展早稻生产。
第三是利用旱地资源发展旱杂粮,新增面积20万亩。利用我省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旱粮生产。其中,沿海、钱塘江沿岸地区重点发展鲜食大豆、鲜食蚕豆和鲜食玉米等鲜食、加工型旱粮作物;浙南、浙西南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加工型番薯、饲用玉米、特色小杂粮等旱粮作物;浙中丘陵缓坡区重点发展马铃薯、迷你番薯、鲜食蚕(豌)豆等高效旱粮作物,有效扩大旱粮种植面积,提高旱粮综合效益。
第四是坚持应种尽种稳定晚稻。晚稻是我省粮食生产的重要一季,也是城乡居民口粮的主要粮源,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2014年,我省将坚持粮田应种尽种的原则,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坚决制止粮田“非粮化”、“非农化”,引导农户多种晚稻、种好晚稻,力争晚稻面积比上年增加10万亩。
五大举措确保种好粮
举措之一:继续强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多种粮,种好粮,靠的是齐抓并举,多管齐下。2014年,我省继续将狠抓粮食生产面积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省上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去年国家核定数1880万亩的基础上,分解落实各市新增粮食生产播种面积70万亩的任务,全面落实今年粮食生产播种面积1950万亩的考核任务。各市再把新增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乡镇村,保证面积落地、落户,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通过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创新和推广水稻“单改双”途经和粮经轮作模式,全力扩种早稻、旱粮。
举措之二: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旱粮示范基地建设。各地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考核,集聚项目资金投入,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协同推进,加快建设进度和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完成新建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任务。同时,坚持建设、管护和利用并重,防止用途改变、功能退化,切实杜绝“非粮化”,保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加大力度引导主体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力军作用。在大力发展旱粮生产中,按照办“方”建“带”创“品牌”的思路,扶持建立50个省级旱粮生产示范基地,500个市县级旱粮生产示范方,推进浙中、浙南和浙西旱粮产业带建设。
举措之三:全面落实惠农扶粮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今年,中央、省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落实好良种补贴、种粮大户直接补贴、旱粮种植直接补贴、水稻集中育秧补贴、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统防统治补贴、最低收购价和订单奖励等各项政策,尽早、足额发放政策性补贴资金,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同时,要切实抓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提升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全覆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做好政策宣传发动,加大对强农扶粮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技人员科技兴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举措之四:继续深化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14年,全省将抓好100个农业部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00个省级水稻高产创建千亩示范方和5个部级、10个省级超级稻示范县建设,深化开展“百亩方亩产千公斤攻关”行动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建成亩产800公斤百亩示范方100个以上,力争最高亩产超1000公斤。加快推广应用“中早39”、“甬优538”和“春优84”以及“中浙优”系列、“甬优”系列品种,力争全省水稻主导品种推广750万亩以上。创新农作制度,大力组织开展稳粮增效模式攻关,建设一批稳粮增效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因地制宜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高效模式20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举措之五: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经营水平。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优化粮食生产机械装备结构,力争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抓好水稻育秧、烘干中心等设施建设,推广集中育秧200万亩,水稻机插270万亩,谷物批次烘干能力达到4.8万吨,烘干粮食240万吨以上。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建设,整建制推进示范村、乡(镇)建设,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400万亩。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培育扶持,鼓励引导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兴办加工物流或服务业,指导支持主体开展集中育秧、机种机收、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田灌排等生产服务,努力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益。
三大保障护驾粮食生产
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量,我省提出三大保障措施。首先是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部门协作,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及时解决粮食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的格局。切实强化措施责任落实,粮食生产每项工作都有制定计划,明确责任领导,落实具体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对重点工作推进和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其次,强化协作配合。粮食生产是全局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工作,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尤其重要。农业部门将加强与财政、科技、国土、水利、粮食、统计等部门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沟通,争取其对粮食生产工作的支持。建立上下联动工作责任机制,省、市、县、乡镇四级农业部门将围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合力推进工作。实行统筹融合,栽培、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专业及相关综合管理服务部门做到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齐声“大合唱”,全力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和推进。
再次,强化联系督导机制。省农业厅将建立厅领导和厅粮食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与各市的粮食生产联系制度,加强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落实的督促检查,尤其是新增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的落实。省种植业管理局将成立促进粮食生产工作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抓好粮食生产任务落实的督促检查,加强对重点市县的重点时期蹲点指导。建立粮食生产情况通报制,对早稻和晚稻的播种、移栽插秧等关键季节,生产进度实施周报制,对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季报制。加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统计调查,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情况中期评估,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理。各地也将通过深化春耕备耕“五送”服务活动,建立农业干部和农技专家联系制度,采用上门走访、科技咨询、座谈交流、实地指导、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送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农民粮食生产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