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1874—1961年),福建同安集美村人,17岁时赴新加坡,在父亲开办的顺安米店打工。30岁时,他用7000元新加坡币创建了一家菠萝罐头厂。10多年后,他已经拥有1.5万英亩的马来亚最大橡胶园。不但如此,他还在橡胶制品如轮胎、胶鞋等的生产上获得成功,100多家产品销售处遍布世界五大洲,打破了当时英国在橡胶制品行业的垄断。2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经营范围扩大到粮食、食品、制革等轻工领域。在1925年的鼎盛时期,他有工厂30多家,用工3万余人。
陈嘉庚不单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名爱国者。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先生结下友谊,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他更是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主席。1938年,他应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致电请求,联合著名的菲律宾华侨李清泉、印尼华侨庄西言等人,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召开“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成立大会,大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作为主席,陈嘉庚带头捐款购债。在他的筹划组织之下,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筹得约合四亿多元国币的款项。各地筹赈会也为前方将士捐献大量棉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建立制药厂,生产抗战所需药品。1939年,陈嘉庚招募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在新打通的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1940年,他还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到重庆、延安等地进行慰劳访问。
1949年以后,陈嘉庚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侨联主席以及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嘉庚最光辉的事迹之一是他毕生慷慨捐资建学等慈善公益事业。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对于捐资助学的原因,陈嘉庚曾这样解释:“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早在1913年,陈嘉庚便在家乡集美创办了一所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共计10所。另外还创办了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所有这些被统称为“集美学校”。1923年,当时的“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这些由陈嘉庚捐建的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集美学村”就此确立。另外,陈嘉庚于1921年又创建了厦门大学,一所当时唯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大学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17个系。这所大学于今还在,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除了厦门大学的图书馆之外,厦门还有一座图书馆——集美图书馆,这座厦门最早的图书馆也是陈嘉庚先生创建的,时间是1918年,至今已近百年。在1913年陈嘉庚创办集美小学时,就为学校配备了图书资料室。后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展,逐渐成为拥有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综合体,陈嘉庚便于1918年于学校师范部居仁楼内辟室建图书馆。1920年,图书馆迁入新建馆舍博文楼。
最初的集美图书馆是专为集美学校师生服务的学校图书馆,而非公共图书馆。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图书馆随学校迁往厦门北面的安溪,暂厝于安溪文庙。1939年博文楼被日军飞机炸毁,未能搬迁的部分馆藏书刊全部丧失。为避免日军不断侵袭,学校将迁至安溪的图书也做了疏散。周折中,图书又有损毁。抗战胜利后,集美图书馆随校迁回集美,借文学楼和敦书楼为馆址。1946年重回修复完工的博文楼并重新开放。1953年,由陈嘉庚出资,在学校科学馆侧建“工”字形新馆舍。1956年,厦门市政府行使对集美学校包括图书馆的管辖权,尊重陈嘉庚意见,图书馆每年购书费保持在万元以上。1966年,集美学校图书馆由厦门市图书馆接管,更名为集美图书馆,其性质也改变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改革开放后,依据国侨办建议,厦门市政府将集美图书馆归还给集美学校委员会管理,性质仍为集美地区综合性公共图书馆。
2005年,文化部正式授予集美图书馆“国家一级馆”称号。集美图书馆也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图书馆向复合型图书馆的转化。它的特色馆藏为南洋报刊和有关华侨的文献资料。闽南特色的“南音”古代手抄本、陈嘉庚先生的个人文献以及众多古籍善本等,都是集美图书馆的珍贵馆藏。
一个人捐资助学已是难得善举,像陈嘉庚这样几乎倾全部家产而捐并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更是难得。陈嘉庚先生重视教育,并且十分推崇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他说过:“图书馆是学校,图书馆员是高级教员。接待一名读者,借出一本好书,就是播下一颗知识的种子。”
(摘自《人民政协报》 贾晓明/文 201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