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创业

身残志不残,33岁小伙自创稻草画

陈军敏要用稻草“画”出家乡山山水水

  一堆没用的废稻草,在他手上却能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图。仙居杨梅、神仙居景区……他用稻草展现着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所谓稻草画,就是以稻草为原料的艺术品。谁说稻草是废物,只要挖掘出它的价值,它就是宝贝。其实人也一样的。”说这话的,是仙居县淡竹乡一个叫陈军敏的小伙子,他今年刚满33岁。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他再也不能行走。曾经,他为自己的残疾自卑过,但他却用自己不屈的意志和追求,在稻草画中找到了自信。
从小裁缝到“画家”的蜕变
  陈军敏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一样。也许是因为自卑,那时的他不肯与人多交流,只是喜欢画画。17岁初中毕业时,陈军敏在父母的安排下,到仙居白塔一家裁缝店做学徒。短短两年时间,陈军敏就学会了做衣服,便回到淡竹乡开了一家裁缝店。那是2000年,买布裁衣的人很多,陈军敏的裁缝店生意很好。人生的第一桶金让陈军敏开始找回自信。
  但随着人们衣着消费方式的转变,购买成衣成了人们的首选。陈军敏的裁缝店生意开始冷清下来,2003年,他关掉了店铺,待业在家。
  2008年8月的一天,陈军敏看着窗外的叶子,突然觉得如果把树叶做成画一定很好看。于是他就将树叶放在书中压平,裁剪后进行创作。但树叶作成的画有一个缺点,颜色会渐渐变淡,这让陈军敏很苦恼。偶然间他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用麦秆作画,于是,就有了用稻草作画的灵感。“我们这里麦秆不多,于是我就想到就地取材,拿相似的稻草做实验。”陈军敏说。
  2009年下半年,陈军敏开始探索用稻草作画。但怎么把稻草弄平、怎么贴、怎么用稻草表现画的意境,让他陷入深思。
  “后来发现用熨斗可以将稻草熨平,用电烙铁烙,可以表现出画的明暗深浅。”陈军敏说,为了创作出完美的稻草画,整整两个月,他一直待在创作室。构图不好,扔;工艺不好,扔;视觉效果不好,扔。扔了十多幅作品后,他终于创作出一幅满意的稻草画。
用稻草贴出家乡美景
  构思画图、白纸拓印、熨平稻草、按图剪贴、形状修剪,然后一幅稻草画就完成了。看似简单的程序,其实复杂得很。即使是一幅极为简单的稻草画,也需要陈军敏花上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然而他却乐此不疲。
  走进陈军敏的工作间,里面摆了不少画。大的、小的,山水的、花鸟的,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都是用稻草剪贴而成。
  《相伴一生》、《松鹤同春》、《仙梅》……每一幅作品都运用了稻草天然的纹理和光泽,浑然天成。观赏的同时,让人惊叹不已。
  “我用的材料主要是稻草和笋壳,都是常见的东西。”陈军敏说。
  在他的作品中,仙居的山山水水尽在其中,精致的画面将仙居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原来我偏重花鸟,现在我想把仙居的大自然美景放进我的画中。”
  陈军敏很少参加比赛,仅有的一次是去年8月仙居举办的首届特色工艺礼品大赛。在那次大赛上,他的作品《仙梅》一鸣惊人,夺得了精品奖。“我只是觉得,杨梅是仙居的特色,创作就应该围绕着这一主题。”陈军敏说,也就是这幅作品,让他成了淡竹乡的“名人”。
他想成立稻草画工作室
  陈军敏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画有多好,直到有一天,他去仙居县城装裱这些画。“那天装裱时,有一名姓杨的先生也在店里,看到我的画后,他很有兴趣。后来特地赶到我家,一口气买了十多幅。”也是那一次,让陈军敏觉得自己的画有了闪光的价值。“其实他的稻草画很有特色,很受欢迎,只是原来他自己没有发现。”淡竹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小戴一直在帮助陈军敏推销他的画。“他创作的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涵义,都是他一点一点亲手创作的,每一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小戴说,“只是现在还没有太多的人知道他的画,如果有一个平台,他的画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
  据了解,眼下淡竹乡准备为陈军敏设一个工作室,将稻草画打造成淡竹乡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这与陈军敏对未来的规划十分契合,“希望能在仙居县城甚至台州开一间稻草画工作室,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我的画。” 李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