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乡村

品味古村乡韵

——走进传统村落(十一)

松阳周山头村

   
钟山有深意物象藏乾坤
  周山头村,位于松阳县三都乡最偏远之处,乃松阳、莲都、武义之交界。公路通到了村口就戛然而止,接下去的是一条贯穿村子逶迤而上的狭窄石级,和村外的通京古道相连,绵绵延延,伸向大山的更深处。
  周山头村人视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为祖先,《钟山周氏宗谱》第一页上就是这位益国公周必大的画像。谱载,南宋末年,周必大第七世孙周洪梓为当时进士,因剿寇有功被封为“千户”,后躲避乱寇携家人至深山中,发现一座钟形的山,称之“钟山”。这钟山有一奇:你站得低看它,它也低,甚至低过整个村子;你站得高了,它也“高”了。周洪梓惊奇:“此乃一座灵山啊!”遂在山对面落户安家,取名为“钟山村”,因皆为周姓,后人才改名为周山头村。
  周山头村始建于南宋后期,已有740多年历史,其保留至今的建筑多以清代为主,其中周氏宗祠、古戏台、周氏香火堂、白衣丞相庙、钟山书院、石拱桥等公共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木雕、石雕、砖雕相当精细,尤以木雕为甚。它是现今为数不多没有被水泥钢筋破坏的自然村落,这也得益于它远离尘嚣交通不便的地理因素。
  清中后期,荣归故里的周氏先人渐渐在村中建造起了一幢幢大屋。每座古民居内都有天井庭院,庭院四周以青石板铺成,中间则用各色小卵石砌成各种图案,就连院子两旁的石板花架和石花盆也雕着花鸟图。
  18号大屋,是一幢清末大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弄堂,分别建有外、中、内三重大门,进入中门后,门厅和正屋形成前后呼应的两组建筑,门厅中堂的书画和对联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已无法辨识,但其木雕却依旧精彩绝伦。檐柱上的牛腿和梁上的狮子大气庄重,刀功手法非比寻常,月梁上那一对体积硕大的卧狮,被誉为“华东第一木雕”,又名“华东第一牛腿”。据介绍,此屋的建造者是当时周山头村德高望重的祖先,请了四个木雕师傅雕刻了三年才完工。
  周山头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座“钟山书院”,算年代有近200年了。这座悬在溪边的木板房是周氏族人教育宗族子弟的场所,根据族谱记载,周山头村从始迁祖周洪梓起,共有70多人取得了进士、举人、贡生、廪生等各种功名,出仕为官者不下数十人。
  周氏宗祠镇守在村口,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门墙上布满了壁画,金硃红漆涂满了枋梁。周山头村坐北朝南,坐落在一片封闭的谷地中。让人惊奇的是周氏宗祠却是坐南朝北,与村落朝向正好相反。为什么会设计成倒座形式呢?到底是谁为周山头村设计了这么一个讳莫如深的布局呢?岁月将真相贴上了封条,也许永无破解的可能,只留下村民一厢情愿的猜测。
开化霞山村
唐宋驿道旁的古迷宫
  霞山村位于钱塘江源头皖浙赣交界处的浙西开化县城北唐宋古驿道旁,共有明、清、民国初年徽派古民居建筑361幢,总建筑面积达2.9万多平方米。古村落村民以郑、汪两大姓氏为主。
  霞山自古就是浙西通往安徽、淳安的咽喉,境内从石撞岭至祝家渡有十华里唐宋古驿道。南宋建都临安后,安徽、江西及当地的木材和其它土特产经霞山古埠,沿钱塘江水道通往杭州,故日渐繁华,形成一个以古商埠、古驿道为依托,向四周扇形发射的大村落。明成化年间大学士商辂回乡省亲途经霞山,曾感叹曰:“十里长街灯光通明,百停木筏不见水道。”
  霞山自宋代属古徽州,建筑风格多为徽派结构,粉墙玄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门楼、门枋有砖雕并辅以壁画,花腿雀替,花格窗棂皆修饰得玲珑剔透,鬼斧神工,令人叹绝。除却大量小巧精细的民居外,较大型的建筑有爱敬堂、永锡堂、钟鼓楼、汪氏宗祠及郑宅等,其中霞田汪氏宗祠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雕刻精细,气势雄伟,另有大木材商郑松如故居(郑宅)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1500多平方米,分中堂、前厅、书房、后花园、水榭、落桥厅等七部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霞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沉淀,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如宋代朱熹、吕祖谦、张式、陆九渊,明代商辂、方豪,清代戴敦元,近代余绍宋、于佑任、马一浮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墨宝。霞山村大巷多,曲径通幽,外人进村,东转西踅,如入迷宫,不易走出,每条弄巷乃至每个角落都蕴藏着诱人的古迹和美丽的传说。辗转于幽幽的老街古巷之中,漫步在宁静的栈道之上,遥望那古民居升起的缕缕炊烟,聆听古钟楼的钟声伴着学子的书声,不由让人产生一种回归自然、重回童年的感觉。
龙泉下樟村
感受桃花源
  下樟村也称“云坞古村”,距龙泉城区6公里,已有1000多年历史。村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至今保存完整。近年来,下樟村聘请台湾知名教授对村庄进行调研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品位。结合3A级白云岩景区、下樟岩后生态休闲区、农家乐等多种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宜游、宜文的特色古村落。
村名的由来
  “满屋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这是宋代名士管师复描述下樟村的诗句。据说当年,管师复隐居于下樟村所在的白云岩山上,终日吟诗练字。一天,他从白云岩上来到半山腰的一处峡谷,见这里地势开阔,树木苍翠。峡谷中间还有山溪流过,并有一处瀑布倾泻,有山有水有地,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
  然而这得天独厚的宝地,却时常有蛇虫猛兽出没,因而附近的农民不敢于此聚居。管师复于书中读得,樟树可驱邪、杀百虫。于是,他发动村民到此处开辟荒地,清除蛇窝兽巢,并亲自在瀑布口上种了一株樟树。村民们按照管师复的安排,在这里又栽下了几十株樟树,樟树特殊的气味,赶走了蛇虫走兽,村民们陆续来到这里,种植庄稼,安居乐业。
  不久之后,管师复得知峡谷已经变成了村庄,村民们生活幸福,他兴冲冲地要赶去看一看。半路上,村民看到了他,恭敬地问他要往何处去,“去下樟。”而管师复这随口一答,便被村民传开了,“下樟、下樟。”村子自此有了自己的名字。
  下樟村常年云雾缭绕,幽若仙谷。若是在雨后入山寻访下樟,满眼都是云雾缭绕的青山,而在雾气间又能隐隐约约见到村庄的一角,仿若仙境。
山上桃花源
  探访这样的美丽仙境,一定要从山脚便开始步行,从白云岩景区内拾级而上。“一潭明月钓无痕”的明月潭,可以作驻足停留的第一站。明月潭在两山交合处,由一山溪倾泻而下形成,走近此处,想起古人,脑海不禁闪现这样的画面:一泉、一竿、一鱼篓,一山、一人、一首诗。为纪念管师复在此垂钓赋诗,此潭又称钓月潭。
  沿着山溪继续前行,在半山间有一片空旷的谷地,山上路边,房前屋后,全都是桃树。粉红的桃花仿佛少女的脸颊,羞羞答答。一架水车,在流水的冲击下,吱呀吱呀。让人不禁感叹:桃花源到了!
  然而真正的桃花源,还在前面,再走一段山路,看看溪水,与水里的石斑鱼玩耍一番,很快,就到了这里最大的景点——白云飞瀑。
  近百米的白色垂帘,从笔直陡峭的石壁上倾泻。细细观赏,山顶冲出的瀑流实为两柱,泻到半腰合二为一,所以这里又名“双龙飞瀑”。
  从飞瀑旁的石阶上山,就到达了山上的下樟村。村口有一株千年古樟,树根盘绕,树枝繁茂,密叶遮天。走上古樟树下的石道,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幽静的山村就在眼前,这才是山上的桃花源。
幽幽古民居
  炊烟袅袅,黄色的土墙,黝黑的瓦片,透着古老的气息。村里的道路都不宽敞,石板路在各家的房子间穿梭,因为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大门都是两扇木门往中间合拢,房内有天井,屋子有雕窗,堂前还可见石刻。
  在这些古民居当中,有一个“外来户”十分显眼,它就是云坞书院。云坞书院是龙泉名士、下樟人翁樟清老先生创办。之所以说它是外来户,是因为建筑是龙泉市内旧城改造时,将两座明、清古民居整体拆迁,在下樟原样拼装而成。整座书院采用了北方四合院加江南楼堂的结构模式,前厅后堂、左右厢房、楼上楼下、前后大院。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封火弄堂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庄园。
  当下的时节,书院门口墙头的爬山虎还未发芽,枯黄的藤蔓在白墙头上,似乎在讲述着这里的故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