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永恒的主题

  □本报记者 徐琳
  作为经济强市之一的温岭,历来将特色农业作为“牛鼻子”来牵,通过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改革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解决“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的短板问题。因此,温岭也创下了N个奇迹:
  ——中国第一个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年在温岭诞生;
  ——追着太阳种西瓜的农民被尊称为“温岭师傅”;
  ——我国唯一出口欧盟乌骨鸡蛋的养殖场在温岭;
  ……
  一个个奇迹,像一个个谜吸引着记者穿梭于温岭的乡村田野、农企栏舍,探寻其特色农业发展的奥秘。
“温岭师傅”再造一个温岭
  2014年初的一天,记者走在温岭的田间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西兰花田。早稻和西兰花轮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提升。本土冬闲不闲,绿色过冬,异域流转土地,再造温岭。通过土地复种系数的提高和异域包地从事种植业,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要素对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这是温岭人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创造之一。
  箬横镇是温岭市的一个农业强镇,当地农民种的西瓜名扬四方。1998年,“西瓜大王”彭友达到广东陆丰考察,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让他兴奋不已,决定将技术、资金、人力带到陆丰,包地种瓜。当地政府将他当作农业科技领路人,为他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当年,彭友达率领70余种瓜农民,在陆丰种下了1000余亩大棚西瓜,喜获丰收,一炮打响。之后,越来越多的温岭农民远赴上海、海南、广东、云南等地追着太阳种西瓜。
  如今,彭友达领军的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已在全国14个省建起了19个西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玉麟”牌西瓜声名远扬,在北京、上海、广东等26个省市共设有150多个专卖店,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社员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高的一年能赚30多万元。凭着这个巨大的技术优势和销售网络,这家合作社生产的西瓜就从来没有滞销过。当初与彭友达一起种瓜、卖瓜的农民谁也不曾想到,种瓜居然也能赚大钱。
  温岭滨海镇民益村农民陈匡森,是当地种大棚葡萄的第一人,他不仅带着村民在本地种葡萄,还将葡萄种了省外,甚至国外。见到陈匡森的时候,他正在葡萄园里捣鼓物联网的设备,“因为我经常跑外地,装上物联网,不管我在哪里,浇水、施肥、控温这些工作,只要点点手机就能完成。”陈匡森说。
  民益村的农民在陈匡森的示范带动下都种起了葡萄,几乎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过会我就要去云南了,在云南、贵州那边还有好几个生产基地。”陈匡森说,“我们温岭人闲不住。”因为有技术有经验,同村有不少人都跟随他走南闯北种葡萄。
  近些年,这些种瓜、种葡萄能手又将目光瞄向了海涂养殖、种植蔬菜等,被他乡政府和群众尊称为“温岭师傅”。随着“温岭师傅”声名鹊起,上海、云南、贵州、江西、四川、安徽、海南等省市的一些县(市)政府来人、来函,不惜重金“引人才”和“挖人才”。
  经过连续多年“走出去”搞农业的历练,让温岭的新型农业主体们,在资金、人才、技术上均具备了规模化开发的实力。近几年,温岭葡萄已开始进入苏北、云南、贵州等地发展,果蔗也进入金华、江西等地种植,充分利用异域的土地和市场资源,不仅缓冲了农业特色产业的风险,更获得超额收益。
  如今,“温岭师傅”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2013年,在温岭市外共建有农业产业基地近50万亩,超过了温岭本地的耕地面积,产值48亿元,与温岭市内农业产值相当,新型农业主体3500多个。“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布局逐步北移、产业加速拓展的趋势,基本实现了种全国、卖全国”,温岭市农林局副局长王奭剑这样形容一个“农业新温岭”的蓬勃成长。
科技支撑再创产业优势
  温岭草鸡在国内市场上颇有人气,在欧洲市场上,同样出自温岭的乌骨鸡蛋也表现不凡,最高卖到1.6欧元一枚。高价鸡蛋出自合兴禽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靠着现代化的设施和经营理念,让“圆溜溜牌”乌骨鸡蛋成为我国唯一出口欧盟国家的乌骨鸡蛋。
  合兴禽业不同于其他的养殖场,这里养的鸡,住的是敞亮的三层楼房。一楼是孵化房,二、三楼是鸡舍,想要进去参观可不容易,得经过一台全自动秒控喷雾消毒机的全身消毒。鸡舍恒温20度左右,北面墙上安装着水幕空调,南面墙上有3个大风机不停地工作。“我们养的鸡,从喂料、喂水到清扫鸡粪全部都是自动化,2万只鸡只需要一个工人看管,年产蛋率也从87枚提高到了117枚。”负责人陈仁夫说。
  鸡舍旁边是一幢刚刚落成的五层楼房,今年这些乌骨鸡就要“搬新家”了,届时,陈仁夫从欧美引进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都将投入使用。
  当然,类似这样的科技型农企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引导密不可分。近几年,温岭市坚持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试验区建设为载体,以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拓展、集聚、提升。重点支持一批农业科技攻关类项目,对市级农业首席专家开展技术研究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科技三项经费至少有1/3用于农业项目的扶持。就拿农作物品种引进来说,每年市财政都会安排12万元的新品种试验经费。
  不仅如此,温岭市通过与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浙江工商大学、上海农科院、南京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农企、合作社搭建起“借脑”平台,使产业发展有了科技支撑点。合兴种鸡养殖场正是通过这一平台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和浙江大学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陈仁夫先后高薪聘请了世界家禽协会会员、杭州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家禽专家徐章龙,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五岳等专家,长期驻扎鸡场选育祖代种鸡,采购先进设备,并在种鸡场安装了数码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远程遥控管理,实施了标准化养殖,使鸡群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温岭市农林局每年年初都向农民推介发布当地的农作物主导品种,这已成为惯例。近几年,温岭先后从中国水稻所、浙江省农科院、宁波市农科院和嘉兴市农科院等科研育种单位引进水稻、大豆、西瓜砧木等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00余只。
  当然,有了好品种,还须有良技配套。温岭农林局近几年一直致力于“3+X”的“一站式”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模式创建,建立和完善了“首席专家团队+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的责任农技推广机制,真正解除了农业主体在农业技术上的后顾之忧。“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改革是动力,科技是支撑,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我们的长期工作重点,温岭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台州市农业局局长陈理富如是说。
(下转第5版)
(上接第2版)
优化布局再引“凤凰”攀枝
  温岭农业五大区域化特色产业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凡领略过温岭现代农业风采的人,无一不被温岭超前的产业蓝图规划所折服。如今,这一幅幅蓝图已成“美丽画卷”。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温岭根据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逐步形成了东部沿海西瓜、东南部大棚葡萄、中北部平原果蔗、南部山区温岭高橙、西南部山区半山区温岭草鸡等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带。
  记者踏进绿牧畜禽有限公司,空气中闻不到一丝臭味,也不见饲养员的身影,但见40幢干净的猪舍整齐排列着,正当记者怀疑这个养猪场还在建设中时,耳边偶尔传来的猪叫声提醒了我:这是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养猪场。总经理林金法笑着向记者解释:“我们现在都用高科技养猪。”
  林金法原是养鸡大户,久负盛名的温岭草鸡,正是从他开始走向全国的,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温岭南部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一出来,就吸引了他的目光。于是,占地208亩、年出栏生猪4万余头的规模化养猪场便在该综合区内建成。更为可喜的是,偌大的一个养猪场,工作人员只有40名。“这都要归功于科学的布局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林金法说,绿牧公司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结成对子,从种猪的饲养、疫病防控到废弃物清理都引入了现代化的设施,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在绿牧公司,有这样一条“流水线”:自动喂料系统将饲料传输进猪舍,自动清粪系统将排泄物从猪舍传送到废弃物处理池,经过发酵后,通过管网将沼液肥直接输送到附近东浦农场的6700亩葡萄园。像这样流畅的农牧结合布局,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循环,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超前的区域产业规划。
  以农业园区为平台,集聚特色产业,是温岭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又一着妙棋,在这方面温岭市舍得投入。截至2013年,温岭农业园区投入建设资金6.72亿元,其中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投入就达到5.11亿元。如今,该市已建成一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9个特色农(渔)业精品园。依托农业园区建设,产业区域化布局更趋合理,示范辐射力明显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无形之手。2009年温岭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300万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土地流转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4.5万亩,流转率58.3%,实现规模经营(50亩以上)面积1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5.6%。
  土地要素的整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向农业领域流动,也带来了产业聚集效应。作为温岭特有的优良水果——高橙,过去只是农家零星种植,如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全市葡萄种植面积5万亩,亩均产值1.38万元,由于采用抗风、避风的安全生产技术,上市期比其他地区早近一个月;全市西瓜面积4万亩,产值近4亿元;全市果蔗种植面积超3万亩;草鸡产业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年出栏量1500万羽,总量3.2万吨,年总产值3.48亿元……一个个特色产业在温岭崛起,一个个特产之乡桂冠被摘取,中国果蔗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中国高橙之乡、中国草鸡之乡等都成温岭响当当的名片。
  记者走进城南镇的四季生态农业园里,这里成片的高橙园、草莓园、枇杷园等散发着生机盎然的气息,前来收购高橙的客商正跟工作人员谈着要求。四季生态农业园的投资者徐仁云说:“我是看中了温岭农业的整体规划前景,才投资建了这个5000亩的生态园,事实也证明我的眼光没有错,我的高橙一箱要卖60元,别人家的还不到我一半的价格。”
  在温岭,像四季生态农业园这样的农业企业还有不少,曙光生态农业园、王龙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等,都是佼佼者。记者努力从这一个个样板中寻找温岭现代农业的发展轨迹,虽只窥豹一斑,但在这一个个样板身上无一不留着锐意改革创新、追求生态高效、发展现代农业的烙印,而导演这一幕的,恰恰是温岭市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农”发展方针,在温岭人看来,这是永恒的主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