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2013年,嘉兴市供销社拿到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系统销售农副产品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实现总经营收入2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实现利润1.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这一连串傲人的数据奠定了它在全省供销社系统中的竞争地位:在2013年省供销社系统年终考核评定中荣获特等奖。这也是它连续9年被评为省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后再获殊荣。
嘉兴市供销社之所以能发展得如此好,用全国供销总社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为农服务,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使自身的根基越扎越深,功能越来越强。
循着嘉兴市供销社为农服务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创新发展“新仓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互动发展新路。
“农合联”,开启农业合作新模式
1955年,平湖新仓供销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签订购销结合合同的经验,得到毛主席的批示。这犹如一盏明灯,为嘉兴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指明了方向。
2007年8月,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发展“新仓经验”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实施意见》,为供销社的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年末,嘉兴市供销社首次提出参照“工商联”的组织形式组建嘉兴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得到了嘉兴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次年7月,全国首个地级市创建的综合性服务“三农”的组织——嘉兴市“农合联”宣告成立。由此开启了嘉兴市“合纵连横”的征程。
“合纵”即把贯穿于产业链条上的生产、流通、信贷各个环节结成联盟,通过一定的利益纽带对抗市场风险;“连横”不仅通过合作的形式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一起,而且让同一领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成联合体,形成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5年多来,嘉兴市“农合联”不断开拓创新,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社转型发展,联合涉农服务资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市、县、镇三级“农合联”还联动搭建了科技示范、农产品营销、农业投融资、农产品加工等服务平台,形成全方位、多领域为农服务架构。目前,全市已建立市级“农合联”1个、县级“农合联”7个、镇级“农合联”61个,“农合联”会员总数达到2570个,涵盖全市农村种养大户及农村各类合作组织。
“农合联”的成立,促进了大合作体系的形成。借着“农合联”这个东风,嘉兴市供销社系统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大力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已达244家,让农民享受产、供、销一站式服务;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建立联合社,开展生产和资金互助。
“农合联”成立后,合作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嘉兴市供销社不仅采用联合合作、互相渗透、共建阵地等模式,推进各合作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打造农村致富联合体,而且还提出组织平台化、合作网络化概念,引导所属企业以投资、入股等形成,兴建农村综合服务体、农业生产基地等,把合作事项载体化、具体化。
在合作过程中,嘉兴市诞生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和职业代理人,活跃在各种合作组织和农民之间。嘉兴市供销社非常重视这支新生力量,至今已培训农产品经纪人780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1115人。
接下来,各级“农合联”组织将着力完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整合资源推进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拓展为农服务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
农展会,架起产品购销新桥梁
位于嘉兴市城南路的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是嘉兴马大嫂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因为在这个现代化的平价市场里,肉、禽、蛋、鱼、蔬菜、瓜果应有尽有,这些农产品不仅明码标价、物美价廉,而且不像农展会参展产品那样一年只能买到一二次。因此,市民还给它起了个亲切的名字叫“天天农展会”。
据了解,由嘉兴市供销社和当地一家企业出资1050万元于2009年6月成立的嘉兴市农产品展销配送有限公司,宗旨就是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平价菜,减轻市民的“菜篮子”负担。
所以,“天天农展会”自成立开始,就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建立自己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并主动与周边上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供货协议,减少流通环节,让利于民,惠利于农。
市民的好评带来了“天天农展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至今,嘉兴市区已建立起6个“天天农展会”直营门店,展销中心的经营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
对于农户而言,“天天农展会”则是一条从田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还打开了农产品品牌推广的新路子。据统计,2013年嘉兴市区6个“天天农展会”直营门店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占95%以上,带动当地10万农民增收致富。
这几年,嘉兴市供销社系统建立起了农产品展销配送企业8个、经营网点10多个,全年营业额超过2亿元,涌现出了嘉兴市名特优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嘉善新浙北食品配送中心、桐乡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等一批新型为农服务载体。
说到嘉兴的农产品销售,不能不提嘉兴市水果市场。这个整天车水马龙的水果市场,是目前华东地区交易规模最大的专业果品集散中心。自1992年诞生以来,它就为嘉兴市80%以上的地产水果搭起了销售平台。通过大力推进“果农+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的运作模式,嘉兴市供销社帮助果农在果园与市场之间建立了无缝对接,在地产葡萄销售旺季,这里的日均交易量超过6万箱。
据统计,2013年,嘉兴市水果市场交易量达到157万吨,实现交易额90亿元,被评为全国市场百强、全国水果专业市场三强,带动本地果农近10万户,真正实现了建一个市场、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嘉兴市供销社系统已经建立起类似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3个,年交易额占全省供销社系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量的四分之一。
据介绍,这些年,嘉兴市供销社一直致力于打造集批发、直供、展示、配送、连锁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市、县一级都建有大型农批市场或农产品配送中心。同时,该社以方便群众、让利农民为目的,不惜亏损发展农副产品连锁网点,实现农产品物流、商流、信息流与市场的直接对接,最大限度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保持农副产品鲜活度。仅2013年,全市就新增供销连锁网点151个,累计达3000多个,覆盖全市所有镇、村。系统内的8家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994个供应点,串连成了一个覆盖全市的农资服务网络,去年销售农资近5.8亿元。这些农资经营企业、网点,大力发展直供直销、统防统治、测土配方等“田保姆”式的农资供应服务,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试验田”,开展信用合作新尝试
作为服务“三农”的全新尝试,嘉兴市供销社系统“种”起了信用合作的“试验田”。
2011年8月,嘉兴市供销社牵头组建南湖区银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是全省首家由供销社所属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公司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宗旨,坚持“小额、分散”的贷款原则,力图在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实现股东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目前,公司单笔贷款额度最高为750万元,公司注册资本的30%将面向这类高额度的贷款,而其余资本则全部面向小额贷款。
经过两年多的运行,银丰公司已面向“三农”发放贷款34756万元,惠及农企235家,贷款16746万元;农户165户,贷款18010万元。
此外,嘉兴市供销社还创办了农信担保公司7家,仅2013年就为各类农业主体贷款担保3.47亿元,有效缓解了农企、农民的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