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蠕动的蝇蛆,在这里成了处理猪粪的好帮手;臭哄哄的猪粪,则被加工成了高品质有机肥……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杭州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杭州天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的新理念、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养猪业的印象。
其实,“不只是畜牧业,包括种植业、水产业,在萧山区已形成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萧山区农业局副局长施海勇告诉记者,如今,以资源利用集约化、废物循环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耗排放低碳化、产品产出优质化为主线的生态循环农业正在该区广泛推开,“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集中展现了萧山区的生态循环农业,那里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蝇蛆、猪粪全变宝
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地处萧山东部围垦区,规划面积10万亩,集中了畜牧、蔬菜、水产三大产业,共有农业企业119家。“这里代表着萧山生态循环农业的最高水准。”施海勇介绍,首先是示范区的高起点规划。萧山区政府专门邀请省农科院组织编制了《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通过着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结构、价值功能、生产模式、资源利用、技术利用和经营组织六大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10万亩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优势领先、产品优质安全、环境整洁优美、科技支撑有力、功能多元凸显”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新格局。
“示范区特别注重把握沼气工程、生物链养殖、有机肥生产、秸秆利用等节点,创新‘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搭建农业废弃物在畜牧、蔬菜、水产三大产业间的大循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施海勇告诉记者,2013年,示范区农业总产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这其中生态循环农业增长贡献了5个百分点。
确实,在这个神奇的示范区内,一切皆有可能。
杭州天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蝇蛆工厂”总投资逾2000万元,包括2000多平方米的成蝇繁育车间、占地20多亩的养蛆大棚、8000平方米的有机肥生产车间以及1条有机肥烘干线和两条蝇蛆微波烘干线,全年可处理猪粪5万吨,年产高品质有机肥两万吨,年产鲜蝇蛆4500吨。“一方面,猪粪经过蝇蛆处理,可制成高品质的有机肥和燃料棒,另一方面,蝇蛆富含优质蛋白质,是畜禽、水产的上好饲料。”天元公司负责人顾建国很自豪,“利用蝇蛆处理猪粪,省内属首创,即使在国内外,这项技术也是很先进的。”2013年“蝇蛆工厂”彻底解除了猪场每年产生5万多吨猪粪的‘心腹之患’,并为公司带来了300多万元的利润。
据悉,天元公司还将继续在这些废弃物中寻宝,利用蝇蛆的高蛋白、高氨基酸含量进行深加工。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天元公司也全部纳管进行处理;产生的污水,经过厌氧发酵、曝气、水生植物净化等环节,一部分变成了沼气、沼液,另一部分作为冲洗水回用,实现了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循环资源化。
施海勇告诉记者,目前,示范区内已建立有机肥生产加工厂两家,年产各类商品有机肥5万吨,收集、处理覆盖园区16家规模畜禽场的31万头生猪的排泄物。有大中型沼气工程8个,厌氧发酵池容量达12160立方米,年产沼气153.6万立方米,沼液55万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秸秆残叶会“吐”电
一边是形似蒙古包的一体化厌氧罐,另一边是透明的玻璃发酵房,中间则是紧张作业的沼气发电机。记者在舒兰农业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内,见到了这套秸秆综合利用设备。
公司总经理尚舒兰介绍,这套系统主要由秸秆残菜堆棚、基质加工房、一体化厌氧罐、沼液池等设施组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秸秆、残叶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吃’的是秸秆,‘吐’的是电和肥料。”尚舒兰形象地比喻。据悉,这套设备通过秸秆、残叶粉碎堆肥、厌氧发酵、沼渣制作基质等流程,能实现日处理3吨秸秆残菜和3吨猪粪,年产沼气3.3万立方米、沼液4106吨、有机质471吨,年沼气发电11万余度,能够完全消纳处理基地全年的秸秆残叶。
施海勇告诉记者,舒兰公司生产的蔬菜是当地的“明星菜”,一方面其采用无公害的生产标准,产品优质安全;另一方面公司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循环利用,在当地树立了标杆。
更令人兴奋的是,不久的将来,这些高端的设施设备将成为园区农业企业的标配。根据《方案》规划,到2015年,园区将实现各类农业资源集约利用和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种植业测土配方施肥率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实施率10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95%以上。“换句话说,没两把‘刷子’,没有这些高端装备,一般的企业是进不了园区的。”施海勇说。
“三大武器”杀害虫
说话间,记者来到了浙江吉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里,鳞次栉比的大棚外严严实实地罩着白色防虫网,这些防虫网因其网格特别细小,从而有效地阻挡了外来害虫的入侵,为大棚内的蔬菜筑牢了第一道安全防线。
而在大棚内,一张张垂直而挂的黄板上粘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黑虫。据基地工作人员介绍,所谓的黄板,其实就是一块涂有粘虫剂的黄色纸板,其主要作用是消灭蚜虫,主要是利用蚜虫偏爱黄色的特性。蚜虫一看到黄板,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过来,一旦它与黄板亲密接触,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除了一网、一板这两大“杀虫武器”外,在蔬菜大棚顶端吊着的一个个塑料瓶就是第三件“杀虫武器”——性诱捕器。据了解,性诱捕器是利用性信息素定向诱杀害虫,它吸引的主要是雄虫,雄虫一死,雌虫就无法交配,这样田间的害虫基数就大大地下降,对蔬菜的危害也就随之降低了。
据悉,植保专家将这些措施称之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这些设施的应用,基地每茬蔬菜病虫防治最多只需两次,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
“种菜也有这么多学问,搞得像奥数竞赛似的。”记者暗自感叹。
“一滴水用上一百年”
围垦,依水而围,因水而生。在这个围垦之地搞农业,出一池好水便成了每家水产养殖公司的共识。不久前,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而示范区已先行一步。
养过鱼虾的池塘水,不用外排,只要在旁边的“沉淀池”、“生化塘”、“生态河道”挨个走一趟,又可继续用于水产养殖。这种养殖水循环利用模式在杭州大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内得到了率先应用。
在该公司的每个养殖塘旁,都建起了一条条水泥渠道,长度加起来约有2000米。这些渠道主要用来处理养殖富营养水。“富营养水通过这些渠道流入,经过三级沉淀之后,水体中的悬浮物(SS)、总氮、总磷等指标会全部降低。”该公司负责人张义钊说。
这还只是第一道程序,经沉淀后,水还要再流入生化塘。生化塘里种有水芹、荷花,套养着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通过这些植物和鱼类来消纳水体富营养成分,经随后生化塘处理过的水体排入生态河道。经生态河道净化后,再回流到水产养殖塘内,从而达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的目标。
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增加和工厂化养殖的增多,集约化养殖造成了综合水体的富营养化,若向外排出,势必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而采用养殖水循环利用模式之后,可达到零污水排放,企业也大大节约了养殖用水成本。
治水、护水、爱水,张义钊建议记者可以去“龚老汉”那里看看,“示范区里,水产养殖塘排出的水,别人说不了闲话。”于是,记者来到了“龚老汉”甲鱼养殖基地。“2013年,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养殖水的内循环。”该公司技术总监胡晓林认为,在水产养殖业中,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池塘养殖,水源一般来自于周边水域,外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生产和质量安全。同时,养殖过程中和结束时需要换水、排水,又会影响外界水质,处理不当,将污染环境。“这就需要所有的水产养殖企业形成共识,携手捍卫水环境。”“让一滴水用上一百年。”说这话的是东海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杨福生。话尽管有些夸张,但道理却明白无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水和谐。
走进东海养殖有限公司的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黄色的大桶,这是生物过滤桶。养殖后的脏水通过底排,经过固液分离后进入尾水池,再经过水泵提升到生物过滤桶里,有机杂质就会被过滤掉。经过这个环节,排入池塘里的水已经达到养殖标准了。公司通过这一套水处理系统以及综合式增氧系统等其它现代化技术设施,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和污水零排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只补充了少量蒸发掉的水,其它就在内部实现循环。相当于自己建立了一个生态圈,可以在室内进行养殖,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不论刮风下雨,我们都可以按照市场和季节的需求来进行养殖。”公司技术总监徐如卫说。
从进入天元公司开始感受神奇,到离开东海公司后久久难以平静,记者忽然悟到,萧山的实践样本,不正是人们追寻的现代农业之梦吗?而刚传来的一组最新数据为这个梦做了完美的注释:据萧山区农业局统计,依托生态循环农业,2013年全区实现农(林)业总产值95.68亿元,同比增长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