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七色土

灯节忆“送灯”

  □往事悠悠/□丛颜梅
  正月十五一早,妈妈打电话来,商量晚上去看灯的时间。可我从心底不想去,去看灯就是去挨挤。比起看灯,我更怀念小时候在老家的“送灯”。
  我的老家在黑龙江,正月十五也叫“灯节”,我们老家要给故去的人“送灯”。这个风俗有多久远,没人能说得清。正月十五的夜幕一降临,野外、山边、路旁,就会亮起无数的灯火,星星点点,久久不息,成了大年里一道风景。
  送灯是很隆重的,我们家乡有句话“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十五这天,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回来“送灯”。最早,送灯用的是蜡烛头,后来因为蜡烛光亮太小,改用了拌进柴油的米糠、锯木屑。
  夜幕降临,大爷就会带领我们全家老少去给逝去的爷爷奶奶“送灯”。一出家门口,大爷在前面把拌好煤油的锯末每隔半米左右撒下一小堆,爸爸和叔叔们就在后面点燃,随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一条火龙就在我们身后出现。
  火龙一直延伸到爷爷奶奶的坟前,大人们齐动手把坟前的杂草拔干净,插上一排竹签,三四支一组围成灯罩大小,在中间插上一节点燃的蜡烛,罩上灯罩,灯罩是大爷亲手用彩纸叠的,他从来不许别人插手。然后开始放鞭炮和礼花,大人小孩们跟着磕头。大爷每次都会念叨好多话,也就是让爷爷奶奶保佑我们后辈都能平平安安之类的话。
  漫山遍野的灯,一片片,一串串,就像天上的繁星。到处都是爆竹声,到处是盛开的彩花。伴随着震耳的爆竹声和绚丽的烟花,还有人家自发组织起来扭秧歌,一直要闹腾到半夜,大家才会尽兴而归。
  其实,按照老风俗,送灯是只有家里的男丁可以参加的,是大爷打破了这个规矩,大爷说:“男孩女孩都是咱家的人,咱们去给老人送灯,是为了让孩子们心里有老的。”如今的“送灯”注入了新观念,有对老人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少了几分悲戚,多了几分喜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