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把爱好经营成事业——

吴兴农民办起“文化公司”

  把爱好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湖州市吴兴高新区,就有这么一群热爱文艺的村民,把自己的爱好经营成了一份事业。“春节前婚庆喜宴、公司开张一直忙到年三十,现在又接到了隔壁村的演出单子,要我们去村民宴会上打腰鼓迎宾。”年逾60的幻溇村村民潘月芳说起自己的“红苹果农民艺术团”满脸自豪,她也是“红苹果农民艺术团”的“总经理”。
草根组团走星路
  3年多前,酷爱表演的潘月芳花近千元买了台音响,几个爱好表演的村民就经常聚在一起“跳着玩”,渐渐地表演水平也日益提高。后来,潘月芳干脆自筹资金组建了一个8人文艺表演队,参加一些公益演出,表演内容从单一的排舞表演,增加到现在的腰鼓、合唱等10多个节目,表演人数多时达20多个。去年,“红苹果”接到了一个商业演出的活,这个农民自建的“文化公司”开始产生经济效益,这也让潘月芳产生了走专业化经营路子的念头。“来来来,表情也要动起来……”前不久,在潘月芳开的饭店二楼,“文化公司”几名骨干人员正在排练一个新舞蹈节目——《美人吟》。“公司”艺术总监柳晓萍时而在一旁指导,时而又融入队伍中。“这个舞是从老年大学里学来的,我们团里的8名骨干都报了名。”柳晓萍说,现在接到的商演单子越来越多,团队的节目也不断更新,除了进校学习,大家还在网上下载视频学。“红苹果”的员工大多是幻溇一带的农村妇女,如今已成为当地“文艺界”明星。
经营文化释商道
  排舞《欢聚一堂》、独舞《青花瓷》、韵律操《大家一起来》、独唱《酒干倘卖无》……“红苹果”的菜单内容还真丰富。“平时在家做做衣服,空下来就来排节目,前段时间我们还参加了城里美食节的助兴演出。”村民苏满珍说。
  这家农民“文化公司”接到的第一个商业演出,是在去年的10月6日。当时邻村有一户人家摆喜宴,需要演出团队表演。“公司”员工邱晓红正好是该村村民,于是把这个商机“牵”到自己团队。
  “表演了一天,白天腰鼓,晚上歌舞,当时拿到了2000元报酬,1900元我们8个人平分,另外多给小邱100块,算是拉业务的奖励。”潘月芳笑着说,在那场演出里,很多参加喜宴的村民要了她的电话,之后的商演邀请就接连不断,短短2个多月就表演了20多场。
  虽然都是农民,但“红苹果”的运营也是正儿八经,定期编节目、定期排练,总经理、总导演、艺术总监、领舞、领唱等都有分工,职责明确。为了增加节目效果,“红苹果”还花大价钱从网上订购精致演出服,“这是经营成本,不投入就没有产出”。
乡土特色赢口碑
  去年,高新区元通桥村村民朱炳方儿子摆婚宴,请“红苹果”去打腰鼓迎宾、跳舞演出助兴。“效果很好啊,我看比城里请婚庆公司还要上档次。”朱炳方说。
  老朱儿子的婚宴原本想请市区一家知名婚庆公司做一个主题婚礼,先不说价格要2万多元,就看着主题婚礼的流程单,老朱就有点头疼:“这么新潮看不懂的,村里人会热闹起来?”
  于是,在村民的推荐下,老朱还是选择了“红苹果”。“宾客一到,腰鼓就打起来,我亲家看得很开心。”回忆起那时的场景,朱炳方笑得乐呵呵。
  上个月,当地一家名叫“金日”的大型企业举行新春团拜会,把“红苹果”请上了舞台。“他们的表演很有本土特色,让我们的客人看看,体会一下企业所在地的文化特色。”企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这也是“红苹果”第一次参加大型企业的商业演出。“我们喜欢文艺,想把它做成一份产业,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节目。现在的发展趋势,让我们的信心更足了!”潘月芳说。除了商业演出外,“红苹果”还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演出。
  “她们的节目经常换新的,很好看。”邻村东桥村村民吴一瑜是“红苹果”的铁杆粉丝,只要让她知道“红苹果”有公益演出,她就会去捧场。“很想加入她们的队伍啊,也当一回明星!”吴一瑜笑着说。
郑嵇平 范小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