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PM2.5”、“爆表”。刚刚过去的2013年,这些与空气质量有关的专业词汇在中华大地得以迅速普及。如果说2013年年初雾霾还是北京的“专利”,那么年底的那场蔓延全国的雾霾则让更多人领教了其威力。
2014年,一场关于雾霾的攻坚持久战已经全面打响。
近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研究所等环保机构,发布《蓝天路线图》大气污染调研二期报告(下称“蓝天二期报告”),指出一批大型火电、钢铁等高耗能企业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呼吁各界推动落实在线监测数据的实时公开,以社会监督促进大规模减排。
《蓝天路线图》,是根据各地企业以及环保部门公布的排放标准和指数制作的研究报告,以确定谁是重点区域最大的污染源头,哪些省市未能做到实时发布,哪些省市的排放标准严重偏松。
“现在空气质量信息和企业污染排放信息数据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研究所主任宋国君说,“和雾霾相关的就是排放,而目前在我国技术上是可以实现达标排放的。”
监测数据不全、取证难
“要找回蓝天,需要一张蓝天路线图。”这是公众与信息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当初发起《蓝天路线图》的初衷。“希望通过《蓝天路线图》,能帮助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出有效的空气质量改善策略,进入到恢复蓝天的正确轨道。”马军说。
《蓝天路线图》包括检测发布、向公众提出警示倡导、识别污染源以及分步减排四个步骤。马军说,发布《蓝天路线图》报告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将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注意力直接转化为对污染企业的社会压力,以此来推动污染企业减少排放。也希望能在各界共同努力下,能够尽快制定出一个公开的蓝天路线图,让大家能够持久地在蓝天下生活。
蓝天二期报告称,截至2014年1月2日,我国179座城市实现空气质量信息实时公开,山东、浙江、河北等省份率先开启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发布。马军认为,这些地区的良好实践,有助于满足公众知情权,也有助于识别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头。
减霾必须区域联防
环保部的统计显示,2012年74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曾高达92.1%。但2013年上半年,74个城市的平均达标天数比例降为54.8%,超标天数比例为45.2%,仅舟山、惠州、海口和拉萨4个城市的PM2.5浓度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年二级标准(35μg/m3)。
据北京市环保局数据,2013年北京 市 的 PM2.5年 均 浓 度 为89.5μg/m3,超过年均35μg/m3的“新国标”1.56倍。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176天,不足半数,5级重度污染、6级严重污染天气累计58天,平均每6-7天就有一次重污染过程。
2013年,环保部每月发布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个城市,前11个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倒数前十名中,河北省的石家庄、邢台、唐山轮流上榜。在全部11个月排名中,河北省城市的上榜率都高于其他省区。
云集了钢铁产业等众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的河北省,已经被雾霾天压得喘不过气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曾表示,河北工业“用全国十二分之一的能源消耗,仅创造了全国二十分之一的GDP、三十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减霾不可能是一个区域的事情,必须通过区域联动,协调解决。”马军介绍说,仅以煤炭消费为例,北京市每年燃煤2200万吨,天津市差不多7000万吨,河北省则将近3亿吨。
2013年9月12日,“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十条”)颁布,各地纷纷拿出自己的行动方案。“国十条”专门在第八条对“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作了详细描述,特别要求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由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协调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区域联防”在防治大气污染中已成为一个被高度重视的机制。
2013年9月27日,河北省召开治污动员大会,省长张庆伟表示,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全省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首都周边及大气污染较重的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和定州、辛集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33%……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到2022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而具体到钢铁产业和煤炭消费两大污染源,“到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量在2012年基础上净削减4000万吨和钢铁产能压减6000万吨”。“按计划,河北到2017年底将削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也就是说近三成的钢铁产能面临被淘汰。未被淘汰的钢铁企业也将面临环保标准加严而带来的成本上升的挑战。”马军称。
钢煤之患
“环保部今年初针对华北近300家钢铁企业进行排查后发现,其中七成以上企业都存在超标排放问题。”2013年10月23日,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曾公开发表这番言论。事实上,京津冀地区的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排放问题,一直是环保部大气污染监管盯得最紧,但也是最头疼的难题。
据“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曾节胜介绍,目前全国钢铁高炉有700座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就达270多座,天津有10多座,山西和山东省分别有40来座和30多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炼铁高炉数量超过全国一半。
宋国君认为,“各省以环保的名义整顿钢铁行业,调整工业结构,但这并不是治霾的根本办法。雾霾的产生在排放,而不在结构调整,政府应该把精力放在排放上,排放达标了,雾霾也就解决了。”
与工业结构相呼应的是能源结构。煤炭在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河北以“煤烟型”为特征的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仅石家庄市,一年消耗煤炭就达5000万—6000万吨;唐山市一年燃煤超过9700万吨,相比之下,湖北省一年的燃煤消耗仅1.1亿吨。
蓝天二期报告认为,近期遭遇严重雾霾的长三角及周边地区,工业污染排放也是主体。同时,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煤炭消耗量很大,燃料煤占绝大多数。2011年江苏、浙江、上海的工业煤炭消耗量分别达到2.56亿吨、1.48亿吨和5935万吨。其中火电行业消耗量最大,将近3亿吨。
根据“国十条”要求,国家将严格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煤电项目,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厂,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坦承:“以全国范围内衡量,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依然占据一次能源消费的80%左右,是难以撼动的主力能源。新能源一时还难以承担大任,占比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明年如果气候条件不变,雾霾还会重来。”“治霾是大势所趋。但‘堵’不是办法,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快煤炭企业的转型。”兖矿集团战略研究院院长牛克洪说。
牛克洪认为,应加强煤炭消费企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低碳排放”。同时也应该在煤炭生产企业的转型上给予支持,推动“煤制油”、“煤制气”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煤炭的综合利用。
依法促达标排放
“如果达到排放标准,企业的环保成本势必会上升,这也成为雾霾一直不能有效得到解决的最重要原因。”马军认为。
蓝天二期报告提出,随着地方治污行动的开展,短期内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GDP数据,甚至有可能对该地区的财政及就业产生影响,难免遭遇阻力。
马军表示,目前,河北、浙江、内蒙古、江苏、河南等火电大省区,都依然在执行现行的国家排放标准。而从2014年7月1日起,现有火电企业即将实施新的国家火电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将被大幅收紧。2015年1月1日,钢铁业的排放标准也将实施。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做到达标,并且完全有这个承受能力,只是我们的管理存在着巨大的空间。政府需要采用法律授权的手段,促进企业解决排放问题。排放标准是政府执法的支点,也是企业守法的红线。”宋国君表示,“企业要符合政府制定的排放标准,超标就是违法。”
“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况且中国的大气污染更严重,防治形势更复杂,这需要政府、企业及公众的共同努力。”马军认为。
(摘自《时代周报》 刘丽琦/文2014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