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新年伊始,嘉善县农经局交出了一份答卷: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8.65亿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0530元,同比增长11%;村均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37万元,同比增长10.2%。
这个素有“浙北粮仓”之称的嘉善县,其农民人均纯收入竟突破2万元,靠的是什么?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自然灾害频发的2013年,嘉善农业农村经济能够逆势而扬,其增长动力又来自何方?一串串问号扣击着记者。
从借“他山之石”到创新超越
从上海引种的黄桃,种在嘉善田头,就成了“国宴食品”,这些国字号大黄桃又大批量地销往上海;从四川苍溪引种的红阳猕猴桃,种在嘉善田头,竟颠覆了传统的授粉方式,嘉善农民发明的用喷雾器喷花粉液的授粉技术,不仅省时省工,还使猕猴桃生长快、果实大……
记者打算以此破题,首先找到这些独特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嘉善规律”,再探寻嘉善农业发展的“神奇密码”。
尽管时隔十年,该县魏塘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秀清仍忘不了2004年的那个夏天——
(下转第5版)
(上接第2版)
2004初,嘉善境内几乎没有优质葡萄的适栽品种,农民多次从外地引种,均以失败告终。张秀清也先后从外地引进过100多个葡萄品种,尽管有些品种长势不错,产量也很高,但仍不尽如人意。“真正的极品葡萄,应该是独特风味和漂亮外观的完美结合!”张秀清暗下决心,必须找到适合品种。
2004年6月的一天,张秀清发现,引进的一批欧亚种中间,居然挟带了少量的欧美杂交种,而其中一株性状非常出众。张秀清说:“当时,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淡黄如玉,散发着淡淡的茉莉花似的清香。”
为了便于对葡萄变异优株进行观察,张秀清在园中设起观察哨,创建了葡萄的观察日志,对其表现性状进行追踪观察,对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作了详细记录。经过2个多月的观察,变异株生长正常。当年9月,葡萄采摘。经专家评议,一致认为其颗粒大而均匀,且外观色泽好看。果汁的糖度达到了23度,风味十分独特。“他山之石”在嘉善成功落地,时任嘉善县副县长吴建平为新品种取名“香玉”。
而今,“香玉”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正在向周边葡萄产区辐射和扩散,最远在甘肃省落户。“他山之石”在嘉善完成了创新超越。
回忆往事,张秀清诚恳地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香玉’。”记者了解到,当时新品种一经发现,县科技局、农经局和财政局就分别将此列入县里的种子种苗工程、科研项目等。
嘉善农民、农技人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激情,政府对此的重视与扶持,拧成了一股绳,持续给力。去年,嘉善实现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继续实施“全国农技推广改革和建设示范县”项目,推广主导品种83个、关键技术45项,培育科技示范户500户,全年实施各级农业科技项目43个,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良种子种苗114个(系),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数达12021人。
嘉善县姚庄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最近又在琢磨着寻找新的“他山之石”。“今年想带镇里的‘十佳农业带头人’到福建去看看,听说那里的生态循环农业搞得不错。”据李伟介绍,该镇2006年出台政策,以考察外地农业的形式奖励“十佳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人”。
“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几年下来,不少带头人把新技术带回来,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创新创业。”李伟认为,让农民亲眼所见,切身触摸“他山之石”,真切感受到与别人的差距,“比政府喊破嗓子都管用”。
“借‘他山之石’其实就是借脑发展。”嘉善县农经局副局长谢建明说,如嘉善的番茄产业,一直都跟浙江省农科院合作。省农科院蔬菜所研发的优质番茄苗在嘉善试验、示范、推广。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省农科院蔬菜所与姚庄的嘉善县东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院地合作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合作,共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2-3个(项)以上,产量增加5%或减少损失10%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全县其他乡镇及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区,累计推广总面积2万亩以上,为项目实施区和辐射区新增效益1000万元以上。”
“再比如,嘉善县水产部门一直以来与中国水产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合作紧密。”谢建明打开了话匣,“还有嘉善县的花卉产业与浙江大学农业和生命科学学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县里的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就是委托浙江大学编制的。”
记者顿悟,诸如猕猴桃新技术、“香玉”新品种的发现可能是偶然的,但它们的发明和发展却又是必然的。因为在嘉善现代农业发展中,不乏有发现新生事物的慧眼,善于借脑发展的智慧,更有对农业科技探索和创新的激情,而政府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加码与创新,正是这种合力,让“他山之石”得以在嘉善创新超越,石破天惊。
从“三色产业”到五彩缤纷
“你看到的还只是嘉善农业的一面,如果循着嘉善现代农业发展轨迹,你将会找到更多的嘉善农业得以逆势发展的理由。”谢建明的一席话,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过去,依托大都市,发展特色产业,绿白蓝“三色产业带”筑起嘉善农业别样的风景线。如今,嘉善县逐步形成了以“金色水稻、绿色果蔬、白色食用菌、蓝色水产、彩色花卉”为代表的“五色产业带”,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
从“三色”到“五色”,嘉善现代农业是仅仅添了两个色系,还是浓墨重彩地上了一遍新色?记者展开调查。
汽车行驶在嘉善县境内的乡间小道上。白,冬季的寒冷霜打嘉善田头;白,白色蘑菇就长在农田里的一个个稻草大棚中。记者此行要找的,就是在这个“白色”产业带中填补空白的主人。
蘑菇栽培季节性极强,每年上市的时间很集中,有大半年的时间菇房基本闲置。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资源?2010年,嘉善银水庙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文峰到国内外考察先进的食用菌生产模式,随后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浙江省首个双孢蘑菇周年化、工厂化生产基地。“这里有28个出菇房,总栽培面积9万平方尺。”丁文峰带记者走进了他新建成的蘑菇“大棚”——不同于传统蘑菇大棚的模样,这是个全按照欧洲先进标准建造的蘑菇工厂化生产车间,车间内壁是清一色的保温材料。
“如果菇房里面的气温低于8摄氏度,蘑菇就会停止生长,而高于25摄氏度时,蘑菇就会直接死掉,它们对气温很敏感。”丁文峰说,传统的蘑菇大棚“靠天吃饭”,一年一季,现在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就可以灵活、准确地控制菇房温度,进行恒温生产,而且基本每2个月就能收获一季。
在丁文峰的影响下,姚庄镇部分菇农也开始在大棚内加盖保温材料,安装控温控湿设备,做到了在6、7、8、9这几个不适宜种植蘑菇的月份里收获,填补市场空白,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嘉善县食用菌栽培面积4500万平方尺,总产值2.41亿元。“风生暖,云生香,红成簇,绿成行。”嘉善县大云镇碧云花园农庄负责人潘菊明的描述,让记者感到“来得不是时候”。几个月前的2013年杜鹃花节,来自8个省(市)的318盆杜鹃花精品汇集碧云花园,汹涌的赏花人潮让潘菊明再一次兴奋地描述起他自己的“彩色”产业带,“去年的特色在于我们把杜鹃花的种植区打造成参观景区,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杜鹃花卉艺术。对于未来,我们也有很多新想法,比如明年我们将打造一条杜鹃花街,后年再建起杜鹃花博物馆。”
杜鹃花正是嘉善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嘉善农业部门统计,该县花卉种植面积7100亩,总产值1.1亿元,其中年产杜鹃花150万盆,远销全国各地。“‘五色产业带’的形成本质上应归功于创意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的推广运用,以及相关农业产业规划的制定。标准化鱼塘改造、现代农业设施推广等工作,先后被列入县政府实事工程加以全力推进。”从事“蓝色产业”的姚庄镇中联村新源水产种业养殖场负责人吴国新依旧对2007年实施的标准化鱼塘改造和底部增氧技术推广念念不忘。他说,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成果转化运用,去年黄颡鱼养殖和鱼虾套养技术实施不可能这么顺利。
依托“五色产业”的发展,目前,嘉善县已经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8个,无公害农产品7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8个,这些农产品中获得省级著名商标7个、省级名牌产品1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5个,获得市级著名商标21个、市级名牌产品21个,“六塔鳖”获得“中国八大名鳖”称号,“锦雪蘑菇”获得“浙江十大名菇”称号,“干窑大米”获得“浙江十大品牌大米”称号。据悉,该县农产品在各类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优质奖达150多项。
从产业突进到科学发展
“不从建设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的角度分析,你就不会明白为什么现代农业能够在嘉善‘全面开花’。”嘉善县农经局局长蔡甫兴这样说。
为一探究竟,记者在嘉善找到了一位“农业大亨”,试图从他身上解读到“科学发展”为嘉善农业带来的改变。
2009年,机械厂老板孙军突然改行,先后成立了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善绿汇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嘉兴银加善农产品展销有限公司。2011年11月,孙军的“善绿汇”农业精品展示展销中心开业,这时,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也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
2013年,《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正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此时,“善绿汇”的销售额突破亿元,孙军的内心再次沸腾,“我们要抓住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获批的契机,从大宗农业向精品农业、从粗放农业向精致农业、从自然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从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孙军告诉记者,他在魏塘街道智果村投资5000万元建造嘉善尚品创意农业产业园,“想打造成一个集农业种植、科研、示范、创意、生态、教育等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园区。”孙军介绍,尚品创意农业产业园内规划有玻璃智能温室、钢架连栋大棚、智能控制系统、植物工厂、组培室、冷藏保鲜库、种养殖微生态循环系统、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等设施,要成为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展示中心、现代农业种子种苗繁育中心、“银加善”农产品创意研发中心。
现代化、创意、融合、规模集聚……这与嘉善县副县长殳世平的想法不谋而合,“嘉善农业必须立足农业‘两区’、精品农业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千斤粮万元钱、千亩基地万亩产业这‘两千两万’工程,建成可看、可学、可示范的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
从上世纪 80年代中期“麦—瓜—稻”、“麦—早稻—秋番茄”等“粮经超双千(元)”创新农作制度模式诞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千斤粮万元钱”工程成功试行,再到如今的“两千两万”工程,嘉善农业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农业部门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懈努力中,进军现代化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根据《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农业三年行动方案》,嘉善将重点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精品农业样板区、都市农业先导区、生态农业示范区。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两区’建设是嘉善‘科学发展’的主阵地、主抓手。”蔡甫兴告诉记者,2013年,嘉善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2.38万亩,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28万亩。建成农业部晚稻高产万亩片1个、省级千亩示范片5个、省级超级稻良种展示示范中心1个;先后有嘉善县南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汾湖蟹产业示范区、干窑青鱼特色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累计通过验收命名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个。
“未来3年,我县还将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5万亩,创建部级万亩示范片6个、省级千亩示范片15个,确保年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粮食总产量18万吨左右,水稻高产示范方创建走在全省前列。”蔡甫兴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嘉善还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采访结束时,记者似乎找到了答案:嘉善农业农村经济增长之所以逆势增长,无一不归结于其科学发展之纲,纲举自然目张。地,还是这片地,而耕耘者已不再是传统农民。除了继承勤劳质朴的秉性,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活跃在嘉善这片沃土上,他们用恢弘的手笔描绘着嘉善农业科学发展的新画卷。游客在嘉善碧云花园体验农家乐。(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