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2013年浙江省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高温热浪袭击,近六十年最强

  7-8月,我省出现60余年最严重的高温热浪少雨天气。全省平均气温、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均破1951年以来的最高记录。平均气温30.2℃,比常年同期偏高2.1℃;平均高温日数38天,比常年同期多出1倍以上,其中40℃以上有6天;35县(市、区)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最高记录,新昌44.1℃破浙江省极端最高气温历史记录(原记录为2003年丽水43.2℃)。
  10月“菲特”来袭,降水120年一遇
  强台风“菲特”10月来袭,给我省带来罕见风雨,经评估,其综合影响强度为特重,是继5612号台风以来影响最强的台风。“菲特”带来的狂风暴雨突破历史极值,苍南石砰山最大风力达76.1米/秒,破我省瞬时大风历史记录;7日全省面雨量149毫米,达120年一遇,为我省有记录以来最大日面雨量,其中余姚日降水量达394毫米;过程雨量全省平均207毫米,浙北地区14个县(市、区)超过或接近百年一遇。“菲特”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我省造成重大损失,对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除“菲特”外,去年我省还受到1307号台风“苏力”、1312号台风“潭美”、1315号强热带风暴“康妮”以及1319号台风“天兔”的影响。
  12月遭遇历史罕见雾霾,中小学校叫停户外活动
  12月4-9日,我省中北部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重度霾,能见度为1-3公里,7至8日能见度甚至不足500米,杭州、嘉兴、湖州和绍兴等地低于50米。据监测,5-9日全省日平均PM2.5浓度均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7-8日大部地区甚至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空气长时间处于重度到严重污染,其中金华、绍兴、宁波和湖州等地浓度高达每立方米400-450微克,杭州地区最高值为391微克/立方米(出现在8日)。其间,浙江省气象台首次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杭州等地中小学校叫停户外活动。严重霾天气致使空气质量差,影响人体健康。
  全年气温异常偏高,降水呈现不均衡性
  2013年全省气温总体偏高,是1996年以来连续偏暖的第17个年头。年平均气温17.9℃,比常年偏高0.7℃,位列百年来第4位,仅次于2007年(18.4℃)、1998年(18.2℃)及2006年(18.1℃)。全年降水极不均衡,表现在降水总量与常年持平,降水日数却较常年偏少19天,旬降水量起伏较大,暴雨分布集中,尤其是大暴雨及以上站(次)居历史首位。全年36旬中,有19个(占总数的53%)旬降水量显著偏少,偏少接近或超过5成,6个(占总数的17%)旬降水量偏多5成以上,其中10月上旬、12月中旬降水异常偏多。全省出现大暴雨及以上有88站(次),特大暴雨11站(次),均破历史最高记录。大暴雨最高频率发生在杭嘉湖及宁波的部分地区,特大暴雨集中在余姚、宁波市区、奉化、杭州萧山区、绍兴、上虞、三门、瑞安及平阳等地。
  夏季出现严重干旱,重旱以上区域占全省面积的36%
  7-8月的罕见高温热浪少雨天气导致我省发生严重干旱。7月1日-8月18日,我省降水量平均58.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成;蒸发量全省平均277.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88.8毫米。全省大部地区降水量、蒸发量均破历史同期记录。据气象干旱监测显示,干旱最严重时(8月18日)全省中度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8.09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面积1.29万平方公里,重旱面积2.42万平方公里,重旱以上区域占全省面积的36%。干旱导致居民生活缺水,农作物枯萎,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及农业收成。为有效缓解高温干旱,全省气象部门全力开展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面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共开展作业399轮次,发射火箭弹1323枚。
雷电安全事故多发,导致多人伤亡
  2013年,我省雷暴天气频发,全省共发生云对地闪电30余万次。据不完全统计,雷暴天气造成建筑及电力、通信、电子、电器等设备设施受损和引发火灾或爆炸等雷电安全事故845起,其中人员伤亡事故12起,死亡10人,受伤21人。9月14日13点23分许,宁波市北仑区九峰山景区“九峰之巅”一凉亭被雷电击穿,在此躲避雷雨的17名游客不幸被雷击,造成1人当场死亡、16人受伤的特大雷灾事故。据防雷设计技术评价和防雷施工跟踪检测统计,全省防雷安全设计缺陷率和施工缺陷率分别达25.6%和20.4%,防雷安全不容忽视。
  梅汛期强降雨天气多,局地遭受洪涝灾害
  我省于6月7日入梅,7月1日出梅,梅汛期具有短时降雨强度大、暴雨时空分布集中的特点,两次暴雨主要集中在浙中北地区。6月7日,浙中北地区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杭州市面雨量达110毫米。6月26-29日,我省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全省面雨量84毫米,其中杭州市166毫米;全省共有370个乡镇1小时雨量超过30毫米。两场区域性暴雨致使杭州、衢州、绍兴、宁波、台州、丽水、舟山、嘉兴等地局部出现内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城乡积水、农田受淹、交通受阻、房屋倒塌、堤坝冲毁等灾情。
  冬季遭遇四场大雪,部分地区积雪明显
  2013年冬季,我省频现降雪天气,积雪次数位居1961 年以来第二多,分别发生在2012年12月29-30日、2013年1月3-4日、2月7-8日及2月17-18日,其中两场降雪影响较大。1月3-4日,浙中北地区出现持续48小时中到大雪天气,杭州城区积雪达12厘米,对交通影响较严重,中小学因积雪和道路结冰停课。2月7-8日,杭州、绍兴、宁波的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四明山区达15-19厘米。灾害发生期间正值春节前夕,由于气温较低,积雪和冰冻严重,预估灾害影响较严重,但政府灾前防御措施得力,没有发生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及大面积长时间人员滞留现象。
  8月杭绍甬遭受“东风波”暴雨,部分地域积涝严重
  8月18日夜里,受海上热带低压云团西移影响,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区自东向西出现中到大雨,部分暴雨,局部大暴雨。18-19日,面雨量较大的城市有绍兴75毫米、宁波42毫米、杭州37毫米,上述地区共有16个县面雨量超过25毫米,其中上虞146毫米、绍兴城区123毫米、杭州城区94毫米;单点降水量最大为上虞道墟341毫米,其次为绍兴孙端289毫米,萧山南阳200毫米,杭州龙坞162毫米,杭州市区降水为103毫米。强降水导致上虞、杭州市区等地积涝严重,交通受阻。
春季寒潮霜冻,茶园受损严重
  入春后,我省经历了两次强冷空气影响,对农业生产尤其是茶叶生长影响较大。3月1-2日,我省遭受2013年入冬以来最大范围寒潮袭击,共29县(市、区)达到寒潮及以上级别,其中新昌、嵊州、磐安、永康、缙云5县(市)达到强寒潮级别,全省达到区域性寒潮级别,日平均气温48小时降温幅度平均达9.2℃,低温致使绍兴等地早发茶树遭受冻害而绝收。4月5-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日平均气温48小时降温幅度平均达到8.7℃,7日早晨全省气温较低,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在0℃以下,大部分县市出现霜冻,低温导致绍兴、衢州、金华、杭州、丽水等地正值采收期的茶叶受损严重,经济损失上亿元。(本版插图均为资料图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