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消费

你被各种食品概念忽悠了吗

  •   现在,很多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已经明显提高。自从2013年全国实施食品营养标签法规之后,许多人懂得细看标签了。但是,仍然有不少朋友还没有学会细看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或者对某些概念有所误解,继续被各种“概念”所忽悠,需要引起警惕。
    “无反式脂肪酸”的饼干点心
      现在很多人去超市购买甜味零食点心,都会注意看看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如果是零,就放心地买回家去,以为它会比较健康。其实,即便反式脂肪酸真的是零,那些高脂肪、高糖、高热量的零食也是不应该经常吃的,比如派、蛋挞、饼干、曲奇、桃酥、酥皮点心、起酥面包之类。
      虽然研究证明反式脂肪酸强力促进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的发生,但所有脂肪都有令人长胖的能力,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果多吃同样会升高血脂,增加罹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目前的油脂工业技术完全可以做出几乎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植物起酥油、蛋糕油、人造奶油之类产品,然而,这些专门用来做点心饼干、产生香酥口感的,都是半固态的油脂,其中的饱和脂肪含量绝不逊于猪油。
    “非转基因”的烹调油
      凡是油脂,都是除了脂肪和VE之外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素的东西,而且脂肪含量高达99.9%。无论是不是转基因的烹调油脂,在增加食物热量、令人长胖方面差异都不大。经过安全性评价之后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本身,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目前并未发现转基因的大豆油含有什么毒性物质,也没有发现它有特殊的害处。如果非要说它有害处,最大的“害处”就是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高,榨出来的油成本较低,这样就让很多人因为“不差钱”而舍得多放油。如果吃几十块钱一斤的茶籽油或橄榄油,想必就会因为舍不得大价钱,做菜时少放点油。这样,不仅得到了有利于控制血脂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也因为减少了油脂的摄入量,人因“被少油”而减少肥胖、高血脂的危险。
    “无添加蔗糖”的香甜麦片
      有些消费者把那种粉末加片片的“营养麦片”等同于燕麦片,其实这类产品和燕麦完全没什么关系,其中大量的成分是糖和糊精,香味则来自于香精。所谓“无添加蔗糖”甚至“无糖”的麦片大多只是“麦芽糖浆”替代蔗糖做成的产品,或者是“糊精+甜味剂”的组合。麦芽糖浆也好,糊精也好,在升高血糖方面比蔗糖只会更猛,而营养素含量方面并没有任何健康优势。
      一定要弄清楚,麦片不等于燕麦片,无糖也不等于低血糖上升速度。与其吃这样的伪健康概念产品,不如直接吃纯粹的燕麦片,自己加上核桃碎杏仁碎来增香,加上葡萄干和大枣肉来增甜,营养价值会高得多,而血糖反应会低得多。
    “天然健康”的果蔬干
      综合果蔬干实际上是低温油炸产品,也就是说,它的香脆口感,是来自于油炸的。虽然真空油炸不像普通油炸容易产生有害物质,但在吸油这方面都差不多。所谓油炸脱水,就是在油炸的过程中,让水分沸腾而除去,同时油脂渗入食品当中,所以在降低含水量而使食品干燥的同时,也会大幅度提高脂肪含量。而很多所谓的“水果干”,其实也是水果加油加糖制成的产品,糖分都提高了很多。如果不加糖,蓝莓、蔓越莓、猕猴桃之类水果干燥之后味道太酸,是不会很好吃的。尽管它们的确有一定的健康价值,但因为加入了大量的糖,健康效果多少会打折扣,吃起来也需要限量。想要知道果蔬干里面有没有加糖加油很简单,只需要看看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就知道了。
    “儿童专用”食品
      很多食品上标明“儿童”二字,什么儿童酱油、儿童醋、儿童挂面、儿童牛奶之类。其实国家并没有相关的儿童型食品的标准要求,这两个字几乎是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买了一瓶所谓儿童酱油,无非是瓶子小了点。仔细看看营养标签,钠含量一点儿都不低,没发现任何优势。再看看儿童挂面,有些还好,强化了一些微量营养素,而有些产品则只是做得细一点短一点,盐没有少放,营养价值也没有多高。甚至有些产品,只是用多加点糖、多加点香精、包装上画点卡通人物,再放点小卡片小玩具之类手法来吸引孩子,对健康完全没什么额外益处。
      作为孩子家长的消费者,很容易被“儿童”“幼儿”“宝宝”之类的字样所吸引。然而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真的咨询了相关营养专业人员,真的考虑到了幼儿的特殊健康需求吗?如果没有这样的真心体贴,而仅仅是拿“儿童”这个词汇来说事儿,就未免有点忽悠的意思了。 范志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