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坚持“四个注重” 力争“四个突破”

全面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   □陈新森
      近年来,磐安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大力实施“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程,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5090元增加到2012年的7878元,年均增幅近12%。然而,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制约,该县仍有扶贫重点村207个、低收入农户2.8万余户5.9844万人,加快农民增收任务依然繁重。对此,该县坚持政策驱动,强化举措创新,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核心,着力突出“四个注重”,努力实现“四个突破”,全面启动“农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注重提升发展,力争在夯实农民增收产业基础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转型发展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山区生态环境、传统特色产业优势,按照“做大园区、做特产业、做强主体、做优品质、做透市场、做响品牌”的目标要求,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强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全县共流转土地4000亩,总量突破3万亩;发展设施农业3000亩,实现超万亩目标;累计建成各类特色农(林)业基地28万余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5家、专业大户269户;新增家庭农场32家。
      二是提升发展来料加工业。
    继续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促进农村妇女、老弱病残农民等充分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来料加工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经纪人培育工程,引导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从分散到基地、从来料到来单来样、从单纯手工向机器或企业”加工的转型,不断拓展加工领域,丰富加工门类,提高加工收益。2013年共培育来料加工专业村10个,新培育经纪人20名,从业人员3.8万人,发放来料加工费3.82亿元。
      三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针对当前农家乐“分布散、规模小、层次低”的实际,磐安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发展一批上档次、有规模、高效益的农家乐精品村、特色点,打造特色农家乐精品线路,促进农家乐提质扩量。争取“十二五”期间,农家乐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2亿元,带动农村就业3万人。
    注重广开门路,力争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大创业就业力度,不断增加农民务工工资性收入。按“贴近农民创业意愿、贴近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贴近市场务工需求”的原则,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就业指导,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一方面通过广泛开辟劳务输出基地、定期开展劳务对接洽谈会以及鼓励领头人“带亲带邻”组团式外出等举措,进一步加快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与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强势发展现代农业的契机,推进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务工就业。争取“全县三分之一农民从事劳务输出创业、农民三分之一收入来自劳务工资性收入”。
      二是加快资源盘活流转,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经营收入。积
    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返租倒包”等形式,鼓励农民以资金、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入股参与农村产业开发项目。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不断扩大同业农民入社率,并通过规范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信贷担保等形式,确保农民获得固定分红收入。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改制工作,鼓励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成股给农户,确保农户每年获得一定股金。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山林经营权流转,使农户获取相应租金和一定的务工就业收入。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重点通过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注重工作创新,力争在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步伐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广实施“我的幸福计划”。2012年,磐安县针对农村留守人员创业致富难题,在高二乡成功试行“我的幸福计划”。依托山区良好生态和传统产业优势,引进龙头带动型农产品销售企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运用“土法生产+现代营销”的方法,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走出了一条农村留守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13年,该县在九和、双溪等11个低收入农户比重相对较高的乡镇(片区),全面推广实施“我的幸福计划”,引进15家有实力的业主,吸纳1万余低收入农民,参与“我的幸福计划”项目,实现参与人员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是强力推进下山脱贫工作。坚持“下得来、留得住、富得起”的目标,通过政策扶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实现梯度转移,加快3个县级移民小区、4个乡镇小区及10个中心村移民点建设,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该县位于新城区的阳光新村移民小区,移民农户通过出租房屋给企业务工人员,每年户均收入1.5万元左右。
      三是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率先在全省成立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统一建设、统一出租、统一收益分配”的运作方式,投资2300万元兴建3万平方米的农村集体经济物业园与新城区物业大楼,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目前,物业园一期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与新城区10间物业楼已完成建设并出租,帮助70个薄弱村解决了集体经济问题。同时,作为全省发展集体经济试点县,磐安县制订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力争通过3个“三分之一”途径(即三分之一依靠“异地造血、筑巢引凤”,三分之一依靠“盘活要素、开发资源”,三分之一依靠“政策扶持、结对帮扶”),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县31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四有”目标(有科学合适的发展途径、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一定的经济积累,有健全的监管机制)。
    注重完善机制,力争在强化农民增收保障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巧借外力促增收。抢抓省委省政府出台山区经济发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以及延续特别扶持政策的契机,以现代农业发展、山水资源开发、历史文化村落开发利用等为重点,精心包装项目,加大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力度,巧借外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联村帮户”活动,全力帮扶农民增加收入。
      二是加大扶持促增收。制订出台新一轮农业产业化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1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增收增效水平。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将农业设施和水稻、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纳入保险范围,最大程度降低农业自然风险。100%兑现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
      三是强化考核促增收。把农民增收情况作为乡镇、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和新农村建设评先评优重要指标之一,全力抓好农民增收目标、举措落实。统筹抓好农民减负工作,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一事一议”办法,努力实现农民零负担。
    作者系磐安县副县长
    磐安的一个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