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甲鱼养殖拆棚换生态

  □本报记者 俞圣威
  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专家梅凯先曾说,坐在沪杭高铁列车上往外看,杭州、嘉兴沿线的温室大棚中,多数是养殖温室甲鱼的。天一冷,给大棚加热产生的废气就会源源不断地往外冒。
  不过,他的描述即将成为过去式。今年9月以来,为解决温室甲鱼养殖的污染问题,海宁市启动了温室甲鱼关停转产工作,并计划到2014年底前,对温室甲鱼养殖场予以整治关停。近日,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发布了《余杭区南苑、临平东湖街道温室甲鱼关停整治工作方案》,将全面关停临平城区内的所有温室甲鱼养殖棚。
温室甲鱼棚面临拆除
  在海宁市许村镇,王春华的办公室外面挖掘机轰鸣,倒塌的温室甲鱼棚灰尘四起。看着一个个甲鱼棚被拆除,王春华百感交集:“心里难受,一开始非常不理解,有些灰心。”
  王春华,当地农民称他为“王老板”,他的办公室周边就是农户的温室甲鱼棚。15年来,王春华成立了海宁天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400多农户养殖温室甲鱼。这些农户通过养殖甲鱼,户均年增收达15万元。
  余杭区南苑街道东湖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叙春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村里的甲鱼养殖业。“行情好的时候,一斤甲鱼可以卖27元甚至30元,养殖户每斤可以赚10多元,一个甲鱼塘一般养1万多只甲鱼,一个塘一年就能赚10多万元。有些大户有10多个塘,一年能赚百来万。”王叙春说。
  养殖温室甲鱼尽管一度给农民带来很多收益,但也有不少弊端。“每年温室甲鱼大棚烧木屑的烟熏得大家不敢出门,今年甲鱼塘的烟尘比前几年少了一些,但前阵子雾霾一来,又感觉不行了,晚上开车都得非常小心,因为烟尘太多能见度就很低了。”余杭区五文线附近的居民怀疑养殖温室甲鱼产生的废气让雾霾更加严重。“一到冬天,我都会搬出村里,住到外面去。”王春华坦言,养殖温室甲鱼导致河床淤泥深厚,水质发黑发臭;废气排放超标,烟尘污染严重;农田土质遭到破坏,复耕成本高。
  这两年,面对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海宁市和余杭区都在探索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治理之路。“2010年以来,为治污,我们邀请省内外专家,前前后后制定了5套方案,最后整合了一套在面上推广,但效果仍不理想。”许村镇副镇长吴伟东告诉记者,这方面的治理在国内尚属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砸钱搞试点,一下子投了1000万元。以团结村的庙桥港为例,原本积淤严重像个沼泽,清淤后建立了净化池,河水一度变得清澈。但甲鱼塘持续排污后,超出了净化池的承受能力,污水和甲鱼粪便再次溢出,河水又变回了脏兮兮的模样。
  吴伟东说,由于养殖场地的分散性、污水排放的无规律性、分散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综合治理方案难以收到实效。虽然几个月就清一次淤泥,但水质仍不达标。水治理遭遇重挫,许村镇原本着手抓烟尘污染治理的计划也只好暂搁,余杭区的失败经验让吴伟东领悟到,“必须源头治理,关停部分温室甲鱼棚,引导养殖户转产,走生态农业之路才是长远之计”。
大棚被拆后如何转产
  据悉,截至目前,海宁市已完成温室甲鱼大棚整治关停签约236万平方米,拆除10.24万平方米。
  海宁市农经局副局长金伟民松了一口气,“这次整治比较顺利”,今年甲鱼市场行情不好,很多养殖户亏了不少钱,部分人已经停止养殖,大棚空了出来。“针对空棚,我们率先拆除,让农户尽快转产。针对今年还在养殖的农户,则给予一年左右的养殖周期,等这批甲鱼长大卖掉后,再引导其转产。”金伟民说。
  补助方面,金伟民告诉记者,政府邀请养殖大户参与补助方案的制定,最终确定了以每平方米120元的补助标准实施清退,由市、镇财政拨款落实。
  林水荣去年开始养殖甲鱼,今年就撞上了市场“低潮”,亏了不少钱。“这批甲鱼养殖成本要13.5元一斤,现在售价也就这么点。”在听说了政府正在实施温室甲鱼退养转产的消息后,林水荣马上签了约。他算了下,按照现有的补助政策,基本上能保本,明年打算转做生态甲鱼。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对于一些今后不想从事农活的养殖户,海宁市则通过发放《就业创业指南》、提供转业培训、举办专场就业咨询会等形式引导他们进厂务工。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积极与企业沟通,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
  尽管一时有些灰心,但王春华的角色转换非常快。10月份,他已在海宁市长安镇流转土地415亩,建起了花卉大棚,这几天正在注册浙江锦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转投花卉产业。
  “以前的15年,公司带动农户创收,不仅提供甲鱼苗和饲料,还帮助销售,但也污染了环境。接下来,要发展更要环境,现在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高了,花卉市场空间很大。”王春华说,“在销售甲鱼过程中接触了不少花鸟市场的老板,很多都是老朋友了,这对将来销售盆景花卉十分有利。之前,农户跟公司已建立了非常高的信任度,基地建成后,让农户入股,他们的积极性高了,责任心强了,种植与管理方面就不担心了。”王春华认为,尽管养甲鱼与种花属“跨界”,但只要公司+农户的形式不变,每个农户的收入还是有保障的。
  王春华打算投资6000万元建设花卉基地,他拿出一张现代感十足的花卉基地平面图,并请记者持续关注他5年,决心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花卉公司。
未来的生态养殖之路
  浙江甲鱼产量占到全国半壁江山,甲鱼又是老百姓喜爱的美味佳肴和滋补品。甲鱼生产应该走什么路子,生产的产品应该具备什么品质?这些问题摆在了我省甲鱼养殖者、管理者的面前。
  “在这次海宁和余杭整治之前,温室甲鱼养殖风险已逐步显现,人工成本、饲料价格等快速上涨,加上温室甲鱼发展逐步向我国中西部转移,对省内的温室甲鱼造成的冲击也不可小视。更严重的是,近几年跟风进来的养殖户风险承受能力不足,温室甲鱼养殖需要租赁土地、搭建大棚、购买甲鱼苗,一次性投入很大,许多养殖户都是依靠贷款或者赊欠的,一旦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到甲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副处长徐晓林说。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养甲鱼,我一定要解决污染问题。”带头拆了甲鱼棚,海宁市许村镇华兴龟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糜国松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带着合作社的390多户农户,继续养温室甲鱼。“我们可以成立一个专门养殖温室甲鱼的园区,这个园区要放在热电厂或垃圾发电厂附近,它们产生的蒸汽用来给温室大棚加热,这样就解决了‘气’的问题;再建造一个生物废水处理设施,废水统一处理、统一排放,水的问题也解决了。”说完,糜国松不好意思地笑了,“希望省内其他地方包括省外的甲鱼养殖户千万不要再走我们的老路。”
  余杭区渔业渔政管理总站站长沈志刚说:“余杭、海宁联手整治污染严重的温室甲鱼养殖业,是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的生动案例。生态、优质始终是余杭区甲鱼产业坚持的发展方向,温室甲鱼的关停将为余杭2.2万亩池塘甲鱼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加快甲鱼产业向环境友好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
  “其实早在5年前,我们就发现,温室养殖甲鱼虽然利润高,赚钱快,但对环境和甲鱼品质都不利,因此有意识地鼓励养殖户向外塘养殖、生态养殖转型,特别是向稻鳖共生、虾鳖混养等生态模式转变。”德清县农业局水产站站长李建应说。
  对于即将转型的温室甲鱼养殖户,梅凯先建议他们可以去德清看看清溪花鳖。“通过品牌销售的生态甲鱼,在今年如此低迷的行情下鹤立鸡群,一枝独秀。”
  据悉,清溪花鳖全部来自水稻田。甲鱼和水稻共生,两者互为促进、互利共生:水稻不用肥料、农药和除草剂,茂盛的水稻给甲鱼遮阴避阳;甲鱼在水稻田吃大量危害水稻的昆虫,充分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还给水稻施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甲鱼的品质、卖相更接近自然,且成活率也非常高。“这才是生态养殖!靠落后的技术、污染环境、以量取胜的路子走到头了。生态甲鱼、品牌甲鱼才是我省甲鱼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梅凯先说,“我省生态甲鱼的希望在‘金色田野’上。”
编后
  前些日子的连续雾霾天气,让包括杭州在内的国内百余座城市遭遇十面“霾”伏。不久前,国家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用十年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各级政府也制定了铁腕政策,捍卫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有汅染就要治理,农业也不例外。但农业的污染治理又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农业是保供给的产业,农产品产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百姓生活。同时,像温室大棚养殖甲鱼,不仅投资大,而且生产周期长,农民一时难以割舍。所以,政府部门在治理这类污染时,应多听听生产者的意见,多考虑一下农民转产后的去向,像前文所说的政府邀请养殖大户参与补助方案的制定,根据养殖周期合理安排拆除期限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治理平稳进行,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作为负责种养的农民,也应多学习一些生态环保的种养方式,比如德清的清溪花鳖模式等。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都需要新鲜的空气、清澈的小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