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林业

余杭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结硕果

  虽已是冬季,但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一带的早竹林仍有种说不出的美。青青的竿、重重的叶,一株株、一丛丛,昂首挺胸,丝毫看不出今夏持续高温干旱炙烤的烙印。这是余杭区实行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取得的显著成果。“仅最近一个生产周期,余杭区4个镇17个村已有1307户农户对14080亩衰退早竹林实施了标准化更新改造,竹林目前全都是这样的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余杭区竹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军说,“预计到2013年底,早竹笋亩产量将从原有不足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亩均产值将从原有不足1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总产量将突破1.41万吨,总产值将实现1.41亿元。”
  靠更新改造摸索一套技术进而上升到标准,到最后示范推广,先富起来的乡亲们真切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
竹林衰退,竹笋产业现危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余杭、临安等地采取竹笋覆盖栽培技术,让早竹笋赶上了元旦和春节,味美鲜嫩、脆甜可口,深受长三角地区消费者喜爱。
  但由于多年覆盖催产,早竹林出现笋产量下降、竹株死亡等衰退现象,并且恢复极难,挫伤了笋农的生产积极性,困扰着早竹笋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003年,余杭区竹业协会开始为竹农寻找解决之道。2006年,协会承担的“早竹土壤改良和持续丰产应用研究”课题锁定了引起早竹林衰退的3项重要指标:土壤酸化、磷素高度富集和有益生物种群数量。
示范成功,竹林衰退终破局
  早竹林衰退3项重要指标出来后,刘军开始寻找“合伙人”。
  2006年,正值上海田力宝公司免费推广一款“微生物菌肥”,刘军将仅有的10包发给了几位种植竹笋的农民。第二年,农民余兆根又来讨“田力宝”了,他发现施用“田力宝”的地块笋产量高、质好味鲜。刘军欣喜万分,不但找到了“合伙人”,还找到了开启早竹笋绿色生态的“金钥匙”。
  此后,他们开始用测土定性来配方施肥,用抛撒石灰降低土壤酸度。通过综合运用3项技术,大幅度改善了土壤酸碱度,平衡了土壤肥力,提升了竹林竹笋的产量及品质,早竹林衰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007年,在刘军的推动下,余兆根和周边15户农户组建了杭州笠翁笋业专业合作社,并开始实施“早竹林更新改造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经过5年努力,项目大获成功,竹业协会着手重点推广。
项目支持,示范推广添动力
  截至去年底,余杭区还有3万亩左右的低产低效早竹林,亩均产量不到300公斤,如果通过更新改造,可使竹笋产量恢复到700-800公斤的中等水平,如果每年完成1万亩,笋农至少可增收3000万元。想到这儿,刘军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积极筹措如何开展标准化示范推广。
  余杭区竹业协会申报了“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推广示范”项目,获得了省财政支持。之后,协会与6家竹笋专业合作社达成共同推广早竹笋新技术新标准的协议,由6家合作社分别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辐射带动3个以上村。最终,该新技术新标准覆盖了生产经营早竹笋的17个行政村,推广农户达到1307户,推广面积超过1.4万亩。
  余杭区竹业协会还在笋农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项目工作办公室,农户如有需要,既可以找到合作社负责人、骨干大户,也可以直接找竹业协会答疑解惑。有了“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网络体系,信息收集、传播更为快捷有效。同时,各专业合作社与社员、竹笋生产大户相继建立联系制度,分区域分重点培育示范户、联系户,通过“以一带三,以三带九”形式,辐射带动农户3921户,占全区早竹笋生产农户的34.69%。
  在余杭,绿丰竹笋合作社负责人刘彩凤是实施“衰退早竹林标准化更新改造推广示范”项目的鲜活样板。
  2009年初,40多亩早竹林基地产量骤减60%,连来年的种竹也没了,刘彩凤曾在地头对着竹子大哭。走投无路之时,她找到了余兆根,在余兆根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改良,竹林面貌焕然一新。到今年春天,她的早竹笋每亩产量达2吨、产值达2万余元,年收入达80多万元。
李朝秀 吴迎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