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林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百姓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自实施“山上浙江”战略后,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成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在转移山区、低文化水平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巨大。
近日,省林业厅、省统计局公布了前期对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状况及就业情况的专题调查结果,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
统计显示,2012年末,浙江林业产业总就业人数达到149.2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17.10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14.81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7.39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最大,达到76.9%,第一、三产业就业人数接近,占比分别为11.45%和11.65%。
全省林业重点行业产值占了全省林业总产值的86.9%,吸纳就业人数占全部林业就业人数的45.55%,远低于林业产值对应的比例值。其中木竹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制品业、木竹浆造纸业就业人数最多,分别为28.33万人、26.98万人,占重点行业就业人数的18.97%、18.07%;森林食品加工业次之,就业人数为5.68万人,占3.80%;经济林产品的采集、森林旅游业、花卉苗木业就业人数分别为2.69万人、2.33万人、2.0万人,占重点产业从业人数的 1.80%、1.56%、1.34%。
全省林业新兴行业就业人数为13175人,占全部林业就业人数的0.88%。其中,以林药和生物能源两个领域的就业人数居多,分别为11446人和1566人,森林资产评估与林权交易两个行业总就业人数为163人。
日趋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为行业就业打下基础
在了解林业产业就业情况的同时,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浙江的林业产业发展概况。
据统计,201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为357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421.3亿元,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32.5亿元,增加75.2亿元,增长11.4%,主要增加在营造林、花卉苗木的种植和经济林产品的采集上,产值分别为42.1亿元、206.6亿元、406.2亿元,分别增加6.9亿元、30.4亿元、36.0亿元,增长19.7%、17.2%和9.7%。第二产业产值2139.3亿元,增加238.6亿元,增长12.6%,主要增加在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木竹藤家具、工艺品制造和木竹苇浆造纸上,产值分别为651.3亿元、278.5亿元、156.5亿元和837.9亿元,分别增加45.7亿元、28.6亿元、17.8亿元、118.0亿元,增 长 7.5% 、11.4% 、12.8% 、16.4%。第三产业产值704.2亿元,增加107.5亿元,增长18%,主要增加在森林旅游和林木产品贸易上,产值分别为376.4亿元、295.4亿元,分别增加87.7亿元、21.28亿元,增长30.4%、7.7%。
经过十余年发展,浙江的林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新问题,如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素质不高、 企业规模偏小等。
配套的林业产业政策促进了行业就业
这些年,浙江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对促进林业产业劳动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巩固优化第一产业。我省先后在林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改善外资投资环境,加强林地管理等。为从根本上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政府鼓励多种形式的造林营林,通过多种途径,健全林业改革配套体系,逐渐提高薪炭林和用材林比例,使林种结构趋于合理,林业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并对林果和花卉行业等给予较多的政策扶持。
做大增强第二产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浙江先后就加强木材购销管理、竹木产业和林业产业化发展、林业特色基地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实施意见,各地围绕自己的特色产业,确定了一批林业特色基地,形成了产业集群。特别是省里批准成立了竹产业协会以及竹胶板、竹地板、木业协会等8个省级协会,组建了100多个各级基层林业产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促进了浙江森工企业做大做强。2007年以来,浙江全面实施林业产业升级,抓好以木竹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扩大就业打下了基础。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浙江林业第三产业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基础,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该领域也吸纳了不少劳动力就业。
在林业一二三产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最多
在浙江,对林业总产值贡献较大的行业是木竹浆造纸业、木竹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制品业、木竹藤家具及工艺品制造业、经济林产品的采集、森林旅游业、花卉苗木业、森林食品加工业,产值分别为 837.9亿元、651.3亿元、435.1亿元、406.2亿元、376.4亿元、206.6亿元、194.0亿元,分别占林业总产值的23.4%、18.2%、12.2%、11.4%、10.5%、5.8%、5.4%,7个行业占全行业总产值的86.9%。
2012年全省林业产业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732.5亿元。涉林的第一产业主要集中于经济林产品的生产与采集和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两个行业,两者产值占林业第一产业总产值的84.11%。
2012年末,全省林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7.10万人,就业人数主要集中在水果种植和茶等经济作物种植领域,这两个领域占第一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43.31%和9.93%。
2012年全省林业第二产业总产值为2139.3亿元。在涉林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为木竹苇浆造纸、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分别占了39.17%和30.45%,其次是木竹产业制造业,占10%左右份额。
全省林业第二产业共吸纳劳动力114.81万人,分布的行业比较分散。其中,占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数10%以上的为包装装潢及其印刷、纸和纸板容器的制造(木浆纸)两个行业,其他行业占的劳动力均为10%以下,共有18个行业劳动力人数占第二产业总劳动力人数比例为0.5%以下。这与全省林业第二产业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是一致的。
2012年全省林业第三产业总产值为704.2亿元。在涉林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分别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和林产品、果茶、木竹材加工制品批发及零售业,分别占了53.45%和41.94%。
全省林业第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批发行业,其就业人数占全省林业第三产业就业总数的49.28%;排在第二、三位的是绿化管理和游览景区管理,分别占15.41%和11.86%。这三个行业就业人数占全省林业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76.55%。
林业产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浙江林业产业直接吸纳劳动力的人数虽然达到了150万人左右,但林业产业就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业层次偏低。从统计来看,全省林业一产就业主要集中于经济林采摘、林木种植培育等传统领域;二产的劳动力主要集中于造纸、木竹制品制造业;三产则集中于绿化管理和景区管理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共同特点是进入门槛较低,劳动力处于自由竞争状态。
第二,就业劳动力流动性大。调查结果显示,林业第一产业的兼业劳动力比例达到90%以上,林业部门缺少专业劳动者,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专业技术水平低下。
第三,从事林业生产面临风险大。农民特别是造林大户发展林业最大的顾虑是林业经营的风险。一是森林火灾风险,农民投资林业的热情受到严重打击。二是森林病虫害风险,由于农民群众投资林业基本上都是建造纯林,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较高,给经营者造成很大损失。三是干旱灾害风险。
第四,从业人员生产技术缺乏。农民投资林业基本上还是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精耕细作的比例还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基层林业科技服务人员少。林业部门普遍反映,现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出现了断层。二是林业部门培训经费缺。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部门都安排有专门的培训经费,但林业生产经营技术的培训经费相对较少。
为进一步扩大林业就业空间,建议要充分认识林业的优势和潜力,打造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把握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加大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发展相关服务业,增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提高旅游创收水平。配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森林旅游人家”和“林业观光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引导林农利用森林景观开展生态旅游,拓展林农的创收渠道。
本版文字由省林业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