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稳粮保供 助农增收

——我省水稻产业提升项目惠及37万多户粮农

【开栏的话】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越来越多,支农资金总量逐年增加,全省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项目,在推动各地农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省农业厅相关部门统计,我省每年投入的中央、省农业扶持资金已从2007年的12亿多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42亿多元。从2008年开始,中央、省财政还专门设立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集中财力,扶持壮大粮油等战略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2013年农业部分资金规模达到6.44亿元。财政项目资金的大手笔投入,有效推进了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挑选部分重点项目,展示建设成效。首篇,且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水稻产业提升项目——
【项目简介】
  水稻是我省主要农作物和重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350万亩左右,总产量650万吨左右,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70%和80%以上。我省水稻产业提升项目2011年起被列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重点之一。
  三年来,我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好大事、整合资金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注重绩效”的原则,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整合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统筹农业综合开发、设施农业设备补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中央农资综合补贴集中使用等资金,实行捆绑式使用和集中投入。同时,明确扶持方向和环节,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三新”技术推广为重点,并从项目申报、实施管理、资金监管、绩效考核和检查验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科学组织实施,建设并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田间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水稻良种和省工节本增产技术,有效提升水稻生产综合效益。
  截至目前,全省共落实68个单位实施该项目,包括67个县(市、区)和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项目投资总额8.34亿元。依托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全省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8家、粮食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532个、种粮大户(家庭农场)35户,补助农户28万户,带动农户37.7万户,完善了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田间基础设施,建成了一批标准化、现代化的育秧、烘干中心,创建了多个高产创建示范方,推广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同时,水稻产业提升实施项目区共培训农民3020万人次,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了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的示范、辐射、培训、交流作用,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增加粮农收入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2013年夏天的高温干旱让农业很受伤,粮食生产也不例外,但却有一部分粮田受伤较轻,甚至安然无恙,那就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在项目建设的支持下,我省部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起了完善的沟、渠、路等配套设施,排灌方便,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经受住了今年夏天60年一遇高温干旱气候的严峻考验。
  2011年以来,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下全省,全省共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34个,其中,建机耕路 365783.2米,排灌渠599328.9米,泵站143个;新建育秧温室320103.8平方米,智能温室5463平方米,育秧烘干用房及仓库等生产用房227481.96平方米,作业道硬化97696.9米,有效改善了水稻生产条件,提高了防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的排灌沟渠、泵站等设施投入使用后,可以使功能区经受住强降雨、连续高温少雨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的建设,有效保障了秧苗供应和秧苗质量,减少了稻谷损失,解决晾晒场地和劳动力缺少等问题,有效保障了当地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项目实施区田间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规模化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快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构建,有效带动了我省水稻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水稻产业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比如武义县,该县2007年全县土地规模流转经营面积仅2.1万亩,只有1家粮食专业合作社,8台手扶式插秧机。通过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实施,到2012年,该县土地规模流转经营面积达7.6万亩,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2家,拥有各类插秧机156台,其中高速插秧机50台,手扶插秧机106台。粮食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彻底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
  湖州市南浔区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内水稻种植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统一育插秧和统一烘干服务面积覆盖率达到50%以上,带动全区30万亩水稻增产增效,大大提高种粮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诸暨市项目区通过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建设,新增年统一育供秧能力6300亩,新增年烘干能力6600吨,项目区内统一育供秧率达到 99%以上,烘干率达到93.9%,粮食生产产业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加强实用技术推广 种粮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项目实施区高产创建全面开展,通过创建高产示范方,加大水稻主导品种、省工省力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种植模式等的推广应用,水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明显提高,有效带动了全省水稻生产提质、增产、增效,有力地提升了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和种粮收益。
  比如诸暨市项目区,据对项目区内1000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统计,2012年全年粮食亩产582公斤,比附近非项目区亩增25公斤,共增产稻谷25吨,比非项目区效益增加4.49%,亩节本增收138元,1000亩粮田共节本增效13.8万元。经省农业厅产量验收,该市新桔城双季稻百亩方产量达1283公斤,创造了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新记录。
  海盐县实施水稻提升项目后,10个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766.4公斤,攻关田最高亩产达885.9公斤,平均亩产比上年增33.5%;亩产值2191.9元,比上年增33.5%。
  衢州市衢江区通过水稻提升项目实施,“三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7200亩,水稻平均单产479公斤,比上年增产46公斤,节本增效 198元 /亩,还带动全县341900亩水稻平衡增产,平均单产447公斤,比上年增产14公斤,亩均节本增效102元。
  根据2012年对项目区的统计,全省高产示范方面积达90.6万亩,示范区比非项目区亩增产约30公斤。项目区内通过开展土地流转、统一机械化作业、育供秧、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全程服务,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效约100元。项目完全建成后,示范区每年可增收9060万元以上,同时引导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年辐射带动面积676.8万亩,亩节本增效56.2元,增收3.8亿元以上。同时,项目区内广泛应用绿色种植技术,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提高科学施肥、施药水平,减少面源污染,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