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冬日里,阳光明媚,仙居县横溪镇和长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翁和长的心情如同天气一样明朗,他正在橘园里指挥着员工们采摘成熟的柑橘,“虽然今年夏季干旱,但对柑橘收成影响不大,收益应该比去年还要高一些。”
2009年,翁和长注册成立和长柑橘专业合作社,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和长柑橘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仙居最大的柑橘专业合作社,和长牌蜜橘还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这几年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帮助。”翁和长感叹道,“服务中心帮我们引进新品种,指导栽培技术,只要有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服务中心。”
近年来,仙居县创新为农服务模式,以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3+x”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有力推进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县已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万亩,建成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6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实现了农产品安全与农民增收的有效统一。
构建服务网络,农技推广“零障碍”
从2008年开始,仙居县创新推出以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的“3+x”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构建起县、乡、村、户四级服务网络,形成了以“五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园区、村级服务工作站,培育服务型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了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效衔接的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两区”和村级农业服务站127个,在集镇、田头建成农业服务窗口26个。
神仙居现代农业园区蔬菜产业服务中心位于官路镇,建成于2010年。这是一个服务整个仙居县蔬菜产业的中心。一幢两层高的小楼坐落在园区中心,服务窗口、质量检测室、培训教室、新品种展览室等一应俱全。据园区生产部副主任李玉磊介绍,在蔬菜生产旺季,每天都有五六十人前来咨询。为了给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仙居县农业局还专门从山东寿光请来蔬菜专家为服务中心坐镇。
仙居县蔬菜首席专家俞爱英说,服务中心的成效十分明显,特别是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她介绍,2010年以前,因为田园清洁生产、整枝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官路镇农民种植的番茄产量只有每亩1000至1500公斤。服务中心建成以后,推广了整枝技术,一株番茄只留一根枝蔓,亩产量达到4000公斤,而且果形也更好看。
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后,农技人员通过分片联村联户,推广了猪-沼-粮(果、蔬)、稻田养鸭、果园养鸡等新型农作制度,物理诱杀、生物杀虫技术普遍应用,植保专业队实行统防统治,化学农药、肥料施用量减少50%,绿色农业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80%。另外,全县还引进和改良台湾香米、铁皮石斛等新品种2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7%。
拓展服务方式,农业服务“零缺失”
现代农业发展涉及领域广、产业链条长、生产主体多,随着农业加快转型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的特点。“3+x”中的“x”指的就是根据各地和农民需要提供农资供应、产品营销、金融等个性化服务。
“3+x”农业服务体系将预约服务、窗口服务、营销指导、信息服务、专业队服务、土地托管服务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站式服务,方便农民。服务中心设有办事及服务大厅、电子化综合信息平台、专家坐诊室、农技110热线、综合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农资农机商店等,同时开设窗口服务,采用面对面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对于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提供预约服务,由服务中心负责安排专家解答。
农产品销售难一直是农业产业化的难题。在“3+x”农业服务体系中,把农产品营销指导作为农技服务职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仙居通过农技人员建成的万亩杨梅采摘观光园、万亩油菜赏花园等,每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亿元,带动农户增收6000多万元。“3+x”农业服务体系的建成,还促成了“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乡土人才”的技术集约模式、“合作社(企业)+工商资本”的资金集约模式、“政府主导+土地流转”的土地集约模式的建立,使仙居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有效吸引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今年,仙居县共签约农业项目8个,总投资7亿多元。
加强队伍建设,农民感情“零距离”
走进白塔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正耐心地给前来咨询的农民解答疑问,实验室里有技术人员在检测土壤的质量,图书阅览室向农民开放。中心负责人吴建民介绍,培训教室是中心最重要的地方。记者看到,培训教室一旁贴着课程表,根据季节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贯穿全年。
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人才,所以人才培养也成为体系建设的重点。这几年,通过人才引进、定向委培、学习培训等方式,仙居建成了一支由337名农技人员,5名定向委培生以及5000多名乡土人才、2300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组成的农业服务队伍。
在人才培养上,除了农技人员培训之外,抓好农民技术培训也是重中之重。田间学校是仙居农民培训的主要阵地,仅蔬菜产业园区的田间学校,每年就要培训园区工人、农户、合作社成员、蔬菜大户、乡土人才2000人次。田间学校以园区为实验场,以新品种、新技术为试验示范内容,让农民边学边实践,切实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培训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无形中深化了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感情。以往农技人员“没有车不下乡,有车下乡也呆不久”,现在跟农民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农技人员都主动离开办公室,开着私家车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户开展服务。许多农民说:“农技人员的老作风又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