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河清了 村美了 民乐了

浙江十年整治河道3.8万公里

  •   □本报记者 葛勇进 裘智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我省高度重视“万里清水河道”、“四边三化”等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24”字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一溪清水,两岸村庄美如画。作为庆元县松源溪源头的后广溪,自从河道整治完工后,上半年又开展了“双清”行动,溪水变得更加清澈了,垃圾不见了,村庄环境大为改观。如今河道水坝、溪沿路已成为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我们对河道与村庄进行‘大扫除’的成果。”地处溪旁的岭头村负责人说,今后要开展常态化的保洁工作,将美化、洁化的河道、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保持下去。
      后广溪的变化只是我省成千上万条河道水质变优、环境变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河道保洁”等行动,整治后的河道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涌现出一批集防洪保安、绿化美化、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样板河道,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群众满意率日益提高。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省累计实施清水河道建设3.8万余公里,绿化河岸4000万平方米。日前,省水利厅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先进单位。
    “双清”行动,重塑秀水碧河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重点在于治水。许多河道周边居民习惯于向河道倾倒垃圾杂物,加上工业、生活等污水直排,不少农村河道水中由于垃圾淤积、漂浮,水质发黑变臭,河道也就成了“脏、乱、差”的臭水沟。
      为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今年4月,我省开展“双清”专项行动,对全省农村开展“大扫除”,对河道进行大清理,并将此作为建设“美丽浙江”、“生态浙江”的有力抓手,力争到2014年底,全省河道和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双清”行动是指清理河道、清洁乡村,全面推进城乡河道环境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河面漂浮物、病死动物、河岸垃圾、河道障碍物、农村垃圾、农村污水坑臭水沟等进行清理,重点解决河道垃圾乱扔、黑臭等问题,着力改善河道水环境,恢复河道基本功能。
      此次“双清”行动,水利部门加强对河道清淤疏浚、保洁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查向河道水面乱扔废弃物、非法采砂和乱弃碴等行为,重点排查拦河堰坝、水闸、断头河、河浜等漂浮物容易集聚的河段,做到上下游统一行动,大小河全覆盖,不留死角。同时营造氛围,提高全民爱河惜河意识,共同护好河道水环境。“双清”行动开展后,全省各地众多干部群众的身影穿梭于乡村、河道,大家拿着清洁工具,将杂物、垃圾清理干净,给河道“洗脸”,为村庄“洗澡”。“我们把‘双清’行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当成一场战役来打。各乡镇(街道)都组织了千人以上队伍开展垃圾清理活动,让乡村、河道都‘洗了脸’,如今全县的村庄、河道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庆元县农办有关人员介绍说,县财政按常住人口年人均40元以上的标准建立垃圾收集处理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和处置费用支出,并发放垃圾箱1.8万个。
      据悉,“双清”行动开展以来,该县共清理河道100多公里,河沟池塘清淤数个平方米,清理村庄主干道沿线、农村房前屋后乱堆放近5万处。
      据了解,通过“双清”第一阶段的集中行动,全省累计清理河面废弃漂浮物、河岸垃圾20余万吨,河流水域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拓展,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边三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绿了城镇、美了乡村,可也不能忽视了城乡的边边角角。一个地方的生态文明程度如何,只要看看“四边”(即铁路边、公路边、河边、山边)就能充分感受。这些区域大多处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往往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加快改善这些区域的环境面貌,是不少群众的迫切愿望。
      针对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从去年开始,我省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即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并以此作为生态浙江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河边整治是“四边三化”的重点,省水利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国省道、铁路沿线等区域城乡河道为重点,把河流洁化、河岸绿化、沿线美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根据“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采取水系沟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植物绿化、河道保洁等治理措施,着力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将河道绿化治理与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建设河道“岸绿”工程,努力提升“三化”绿化规模。去年以来,全省新增河边绿化900公里,省水利部门还在全省数十个县(市、区)建立了重点河道推广示范工程,累计绿化面积450万平方米,推广应用88种绿化优良植物。
      在做好河边“三化”的同时,全省各级水利部门还积极推进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按照“建设一段,保洁一段”的要求,巩固“三化”成果。杭州市采取日常督查考核、联合行动突击查处等方式,确保河道水面清洁和河边洁化的常态化;宁波市采取物业化管理,成立专业保洁队伍,目前已有专职保洁人员2800多人,保洁船400余艘……
      据悉,通过“四边三化”行动,到2014年底,全省将完成河道整治约2000公里,河道保洁约3000公里,主要河道两岸宜林地段绿化率达95%以上,新增河岸绿化1000公里。
    十年整治河道3.8万公里
      轻舟荡漾在长兴县甘家港,浅浅的芦苇荡中还有嬉戏的水鸟,看着河边一衣带水的公园和钓鱼的村民,怎么也想不到早几年前这儿还是一条大家避而远之的臭水沟。
      村民说:“甘家港在整治之前,河上漂浮的、岸边堆放的都是垃圾,到处是苍蝇和蚊子,臭气熏天。整治后,河道宽了,河水清了,旁边建造了公园,周围环境好了很多,河里的鱼现在多着呢。”
      甘家港的大变样得归功于全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通过全面整治,不仅呈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亮丽面貌,确保了行洪安全,恢复了生机活力,也为村民们提供了生产生活便利和宜居水环境。
      作为建设生态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河道整治直接关系到“美丽浙江”的建设。如何实现我省河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目标,不仅事关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居民的人居环境质量。
      从2003年开始,我省全面开展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从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修复水生态、彰显水文化等方面统筹考虑,先后建设河道“岸绿”工程、河道生态示范工程等,涌现出杭州余杭区新桥港等一批生态示范工程。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我省已投资280余亿元,累计整治河道3.8万公里,全省累计实施河道保洁达8万公里,有效改善了河道水环境。与此同时,各地水利部门还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长效管护模式和工作机制,如河道“四位一体”、“网格化”、“河长制”、“村级水务员”等管理新机制不断涌现,河道保洁、水域管理正逐步实现全覆盖。
    整治后的德清塘洪港焕然一新杭州市余杭区新桥港整治后的面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