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孔朝阳
本报讯 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依溪而建。走进环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用于治污的“人工湿地”。据环溪村村主任周忠莲介绍,该村建有9个污水处理池,其中2个是微动力太阳能处理模式,7个是“人工湿地”模式,村里污水得到全部处理。
近年来,桐庐县农家乐蓬勃发展,游客盈门,生意红火。然而,经营过程中排放的污水,一直是环境治理中的一个难点。农家乐排放的污水,主要以餐饮污水为主,水中含有较多的固体物和植物油脂。由于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善,农家乐污水随意排放不仅破坏周边环境,危害村民和游客的健康,而且威胁到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前些年,环溪村也是这番景象。村民们忙着开农家乐致富,村里环境“脏乱差”,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直排在小溪,环溪村被垃圾与污水包围。“改变来自我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周忠莲说,“村里一直想改变这一现状,但资金有限、整治乏力,财政补助资金成为村里解决环境难题的第一推力。”自此,环溪村走上环境综合整治之路,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农民的生活品质逐渐提高。为了避免“翻烧饼”,环溪村对环境整治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规划,陆续完成了村里每户的生活污水管道铺设,建起了污水处理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据省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家乐生活污水治理一般采取“人工湿地”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居住较分散和农户房前屋后有空地的村,以10-20户建造一个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通过收集沉淀——简易厌氧——湿地处理——清水排放等程序进行处理。对于居住集中、人口规模较大、无闲置土地推行“人工湿地”处理模式的村,则选用无动力厌氧处理模式。
2009年,桐庐在全县100多家农家乐开展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工作,按照“政府补一点、业主出一点”的思路,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农家乐,按建设成本的5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家。据了解,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平均投入在每家3万至4万元,低的只要2万元/家,也就是说,农家乐业主仅需投入1至2万元,就能实现污水的全面治理。
据统计,近年来,桐庐当地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5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工程2000余个,铺设污水管网2500公里,首创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导航巡查和快速监测反馈系统,惠及全县16万农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