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清,一支竹笋,做成一个产业,“山伢儿”功不可没。“山伢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村走进都市,从田头走向世界,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欢笑和财富。
德清县山伢儿早园笋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共有社员152户,联系农户5800户, 辐射武康、筏头、莫干山、三合和乾元5个乡镇。合作社有早园笋种植面积约5000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理事长林胡余说,合作社对社员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品牌,凡是早园笋种植大户,只要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且本人愿意使用该商标的,一律免费使用;统一标准,凡使用“山伢儿”注册商标的农户,必须按照《德清县“山伢儿”无公害早园笋产品质量标准》、《德清县“山伢儿”早园笋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使用该商标的产品必须达到质量要求;统一包装,为提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合作社要求社员使用统一印制的包装盒、袋;统一监管。“山伢儿”既是一个品牌,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保证品牌的品质,合作社社员从种到销都要接受当地主管部门的监管。
农产品品质有保证,消费者吃得就放心。如今,“山伢儿”早园笋在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等国内主要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其中在上海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南京市场有80%份额,北京的年销量也达2000吨以上。
同时,合作社还培育了一支贩销队伍。像武康镇的王建和、杨建琴分别在上海、北京从事“山伢儿”早园笋贩销,获利颇丰。统计数字显示:贩销大户每年对“山伢儿”早园笋的销售量达到1500吨,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要想将“山伢儿”的名头打得更响,单靠合作社和贩销队伍还不行。2004年7月以来,“山伢儿”早园笋专业合作社与德清县东洲食品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开展早园笋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介入后,常以略高于市价的保护价收购早园笋,深加工后再推向市场,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这对于保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大有裨益。”德清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社员规范化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农业龙头企业高质量的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使“山伢儿”早园笋拥有越来越高的市场知名度。
通过几年运作,“山伢儿”先后通过了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认定,获无公害农产品、省森林食品称号,连续多年在省农博会、森博会上获得金奖。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