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两区”建设,宁波市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经营的特点初步显现,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发挥生产能力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两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宁波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2011年全省7项粮食高产吉尼斯有6项诞生在宁波粮食功能区内。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农作物单产和畜禽个体生产能力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6%以上,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9%以上。
发挥经营机制示范带动作用
积极探索培育公益性服务平台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四大现代农业先导区内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每个主导产业示范区都建立1个以上社会化服务组织,每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至少有1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主导产业示范区内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100%。在“两区”内探索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建立完善的组织经营机制,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联动,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机制。
发挥综合效益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两区”建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在“两区”建设的带动下,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75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位居全国前列。在生态效益方面,加大对“两区”内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断创新循环模式,推广多种循环农业技术,初步形成了产业小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农业业态,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