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农博特刊

永嘉

彰显山水灵韵 打造桃源楠溪

  •   永嘉取“水长而美”之意,境内的楠溪江绵延三百里,两岸散落着200余个历史文化村落。去年以来,永嘉县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重点,以治水为突破口,坚持规划全域化、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现代化和精品线路、精致节点、精细打造的理念,扎实推进以“山水灵韵、桃源楠溪”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
    以文化为灵魂,保护历史文化村落
      永嘉县不断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委托清华、北大、同济和中国美院等单位,高规格编制了芙蓉、苍坡、暨家寨、茶园坑、林坑等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和新区建设规划。同时,加大违法建筑拆除力度,去年以来,共拆除历史文化村落内违法建筑近10万平方米,有效还原了古村落的传统面貌。
      该县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古村落居民搬迁安置,给予最高20%的安置面积奖励,有效缓解了“古村要保护、村民要发展”的矛盾。全县累计投入抢救性资金近2亿元,拉动社会资金投入3亿元,楠溪江古村落整体被授予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同时,注重文旅融合,结合楠溪江古村落资源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楠溪江文化园入选全省27个重点培育的文化产业园。投入1.84亿元打造核心古村落“六个一”工程,建成了古村绿道、旅游文化商业街、22个文化展馆和33个文化大礼堂,充分展现了楠溪江耕读、宗族、民俗、乡土建筑、诗画、昆曲等文化特色。同时,培育了中国传统村落芙蓉村、苍坡村、屿北村,中国景观村落茶园坑村、暨家寨村、林坑村,国家级生态村埭头村等一批特色村落。今年1-9月,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22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2亿元,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近5000元。
    以治水为突破口,全域开展环境整治
      永嘉县坚持把治水作为整治环境、倒逼转型的重要抓手,深化“十百工程”,全力改善城乡环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永嘉县就制定实施了楠溪江流域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控制沿溪规模养殖,严禁涉工项目落地楠溪江中上游,近年来否决了20个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楠溪江中上游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Ⅰ、Ⅱ类标准。“十二五”以来,该县加大投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利投资26.2亿元,其中仅2012年就争取到省级以上水利补助资金4.42亿元,居全省首位,建成了楠溪江供水工程、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和上塘、瓯北、桥头3个污水处理厂,解决了19.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96%。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在全省率先以刑事立案方式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今年不惜3.2亿元GDP坚决关停并转了69家重污高耗企业,整治黑臭河、垃圾河63条,有“牛奶河”之称的桥头菇溪重新成为了“畅游河”。
      同时,连续开展三轮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扎实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清理河道清洁乡村”等专项行动,今年1-9月,已拆除违章建筑208.5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废弃物43.2万吨,绿化2907亩,腾出发展空间1000多亩。今年上半年,该县“四边三化”考核位居温州市第一,“三改一拆”和环境整治倒逼转型发展的做法两次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此外,楠溪江流域517个村全部建立了环保村规民约,一些企业主自备船只、聘请工人义务当起了“河段长”。积极引导在外永嘉人回乡投身美丽乡村建设,近三年,在外永商已捐助5.2亿元用于改善家乡环境。
    以民生为根本,提升城乡统筹水平
      近年来,永嘉县积极发展以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重点的农村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该县深入实施“大生态旅游区”战略,全面打响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品牌。今年,该县游客接待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同比增长30%以上。
      永嘉县积极发展养生保健产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品牌提升、主体培育工程,建成2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和1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十年来,永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4081元上升到2012年的11710元,增长了将近2倍。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十二五”以来,建成医疗卫生机构527家,新建扩建校舍18.6万平方米,电气化村覆盖率达83.3%,公路通行政村率达100%。近三年累计投入12亿元资金,建成镇街综合文化中心11个、农家书屋137个,95%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阵地。
      如今,永嘉县已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和全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今年,又顺利通过了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验收,被国务院农改办列为全国“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永嘉人的美丽乡村梦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