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勿忘农集团10周年特刊

十载耕耘不辍,梦想仍在远航

——勿忘农集团成立十周年答记者问

  □本报通讯员 傅丽 本报记者 葛勇进 裘智军
  日前,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由中国种子协会组织的2013年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评选中入围。这是我省唯一一家获此称号的种业企业。
  十年辛勤耕耘,十年沧桑巨变,十年勇立潮头。11月18日,是勿忘农集团成立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回眸“勿忘农”走过的艰辛创业的激情岁月,总结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思考“勿忘农”正在探索的发展之路,展望美好未来和宏伟的发展目标,勿忘农人始终在打造“中国民族种业梦”。近日,本报记者就勿忘农集团成立十周年所取得的成就和下一步的发展目标采访了集团董事长王健敏。
十年风雨路,一曲奋进歌
  记者:勿忘农集团走过的十年,正是中国种业体制转型、市场化步伐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受制于非传统农业大省,我省种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弱势明显。经过这十年的发展,目前勿忘农集团达到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规模?其核心产业——种业在全国的地位如何?
  王健敏:勿忘农集团成立以来,以种子种苗为核心产业,通过不断拓展涉农产业,初步搭建了集团化管理平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勿忘农集团已拥有9家控股子公司,涉及农作物种子种苗、食用菌、中药材、农资、畜牧、农产品加工和进出口贸易等领域。集团员工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20多人,2012年集团实现产值4.5亿元。
  勿忘农种业已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企业,于2010年获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经营资质。公司建有研究院,在省内外建有10家分公司和8家营业部,现有员工150人,平均年龄36.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90%以上,中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40%。公司目前拥有自主选育和合作研发的品种达100余个,在省内外建立稳定的各类制繁种基地8万亩,市场销售拓展至全国16个省,2012年完成销售收入2.2亿元,其中杂交稻中浙优系列品种已成为目前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三系杂交稻之一。公司还以购买国审玉米新品种“龙作1号”全国独家生产经营权为突破口,着力开拓北方玉米种业市场。
  十年来,集团先后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荣获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勿忘农”品牌获得“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著名商标”等称号。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多次大篇幅报道勿忘农公司和“勿忘农”现象,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创新发展,抒写种业神话
记者: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作为我省种业的龙头,“勿忘农”承担了引领我省现代种业发展的重任,您对勿忘农种业的过去十年发展有何心得?
  王健敏: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我国种子行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化阶段。“勿忘农”走过的十年,正处在我国种业体制转型、市场开放、竞争加剧的阶段,《种子法》的实施,政策壁垒逐渐消退,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子企业数量激增,直接导致种子市场多、乱、杂,良莠不齐,过度竞争,大型优质种业企业面临艰难的竞争激烈的环境。2011年,国务院国发[2011]8号《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省政府[2012]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下发后,要求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勿忘农”在这一大背景下加速发展壮大。
  作为浙江省的种业龙头企业,公司在重视企业稳健发展的同时,将引领我省种业发展、做大做强浙江种业视为己任。公司成立十年来,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重视生产基地布局与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搭建种业合作交流平台。
  首先,公司非常注重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自主选育和合作研发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合作研发上,公司先后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绍兴、台州、嘉兴市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多家省内外科研院校签订了中长期合作协议,不断深化合作方式,采用“前期风险投入、中期补助、后期返利”形式合作研发,做到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主要合作领域有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瓜类、蔬菜等作物。其中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育成的杂交水稻中浙优系列组合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000多万亩,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它瓜果蔬菜新品种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在自主选育上,公司于2010年成立了自主科研机构,引进人才和种质资源,探索自主培育新品种,目前已经开展杂交水稻、瓜果蔬菜、玉米、油菜等新品种研发,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公司还买断了水稻不育系中浙A、早籼稻新品种“中早39”和国审玉米新品种“龙作1号”全国独家生产经营权,正组织全国大面积示范推广。
  此外,公司还牵头组建了《浙江省瓜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著名高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瓜菜生产和加工企业共17家单位,通过有关项目的实施,积极促进市场需求与科研成果有机对接,加快省内瓜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同时,结合省水稻科技创新团队、省旱作粮油科技创新团队共同做强全省种业行业。
做大做强,任重而道远
  记者:在您看来,种业目前发展的困难或瓶颈主要在哪些方面,您认为这些困难的解决之道在哪里?
  王健敏:尽管经过近几年整合规范,涌现了一批种业龙头企业,但就浙江而言,要做大做强浙江种业难度不小,具体表现在:种业企业规模小,种业企业研发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种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做大做强优势资源整合难度大;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科研投入少。整个行业仍然呈现着“散、弱、小”的现状。企业必须认请自身优势和弱点,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十分迫切。同时,要加强市场化运作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出台有关人才激励政策和投资政策,吸引有识之士创业投资。
  记者:对于未来种业发展,在企业外部环境方面您有何期望?
  王健敏: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繁推一体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科技人才流动、科企合作、种质资源共享方面给予扶持;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品种审定提供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实施与推进标准化制种基地建设,保障种子供应数量与质量安全,并在土地流转、制种专用设施设备引进及技术改造、农机与农艺结合、种子烘干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着力培育浙江乃至国内具有影响力的1-2家种业龙头企业。
耕耘不辍,梦想仍在远航
  记者:请问集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新举措?
  王健敏:下一步,集团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企业规模、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确立“长三角”种业龙头企业地位,今年年底前申报获得全国育繁推一体化新的资质,使集团成为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专业化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规范,核心竞争力提升,效益良好,品牌知名度较高的现代种业企业集团。
  主要措施有:一是积极实施兼并重组战略,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加强自主科技创新,深化科企合作,积极打造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组建中荷国际园艺新品种研发中心,开展园艺产品育种研发,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建好南繁、北繁基地,推进各类种子生产基地的规范建设,确保种子质量;四是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加速北方玉米种业市场开发力度,细分南方杂交稻和早籼稻市场,开拓黄淮海粳稻市场,布局瓜果蔬菜为民服务超市,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五是充分利用浙江省(萧山)现代农业创新园和瓜菜种业博览会会展平台,引领现代种业发展;六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七是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八是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形象提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