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种植业

种旱粮,绍兴蓄势待发

  今年冬种,旱粮生产成了热门话题。绍兴市农业部门调查发现,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绍兴,开发旱粮生产这块“待开垦的处女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旱粮产业大有可为,红薯、玉米等粗粮及其加工食品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绍兴农民一直有着种植旱粮的传统。2012年,绍兴市种植旱粮(含复种面积)92万亩,总产量25.47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的32.7%、21.2%。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大小麦,达22.33万亩,约占旱粮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最高的是番薯,达6.43万吨,占旱粮总产量的约四分之一。
  然而,绍兴的旱粮产业一直处于生产分散、规模偏小、订单联结偏少的状态。全市仅诸暨市有1名专职旱粮农技人员,全市一季旱粮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大户只有859户,共8.47万亩,且种植品种单一,以大小麦为主。全市从事旱粮规模种植与销售的专业合作社不到10家,开展特色旱粮深加工的企业也不到10家。同时,还存在集中育苗难、采后冷藏难、销售趋难、投入资金不足等瓶颈。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绍兴,晚稻种植面积只会逐年减少,早稻种植面积稳定难度也逐年加大。相比较而言,旱粮生产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潜力大。”绍兴市农业局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周永亮告诉笔者,该市占补平衡而来的耕地(旱地)资源正在不断增加,初步估算每年增加1万亩以上。调查显示,绍兴市有36.96万亩资源可供发展旱粮生产。
  “同时,旱粮作物适应性广,无论是水田、旱地,还是山坡地、园地均可种植,且生产耗水比水稻等作物要少得多,生长过程中病虫害较轻,很少用到农药。旱粮生产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绿色安全。发展旱粮产业,不但有助于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改善粮食结构,而且有助于山区半山区农民增产增收。”周永亮说。
  那么,如何发展绍兴旱粮产业?周永亮的建议是,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像抓水稻生产那样抓旱粮生产”。其次要加大技术储备与支撑力度,建立专职(或兼职)旱粮生产农技干部队伍,研究完善特色旱粮作物的育种、栽培技术。第三要加快产业化加工与营销,重点扶持一批区域特色强、带动能力强、产后加工强、综合效益强的特色旱粮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周国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