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

八成“海归”3年难“回本”

  近日,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为历史最高值。按照近10年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增长率估算,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蓝皮书指出,多数“海归”人员的收入比预期低,近八成“海归”认为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能收回留学成本。
  据统计,近10年来,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93.78万人,其中,近5年回国人数接近80万,接近前30年的3倍。
  根据蓝皮书调查,“海归”多喜欢在“北上广”就业或者创业。比如,仅有10.1%的“海归”出生在北京,而在北京创业的“海归”比例高达36.1%,在北京就业的比例高达41.6%。外资企业是“海归”回国就业的首选,超过四分之一的“海归”选择进入外企就业。“海归”从事的岗位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
  蓝皮书指出,回国就业的“海归”中有半数以上认为留学是划算的,70%以上的“海归”认为自身的学识水平高于国内同行人士。但是,“海归”的含金量也在缩水,“海归”收回留学成本时间也较长。
  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蓝皮书指出,77.5%的“海归”薪资水平比预想低,其中,38.5%的“海归”薪资比预想的低很多。调查显示,有59%的“海归”认为自己的社会网络比国内毕业生要差,其中23.1%的“海归”认为自己的社会网络比国内毕业生“差很多”。
  蓝皮书指出,不仅留学生在国外的就业压力大,而且回国就业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2013年,国内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699万人,而相应的就业岗位却减少了15%。在国内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海归”的就业难问题也将逐渐严重。随着出国留学生的多层次化,不少“低质量”的“海归”虽然获得了国外学校的文凭,但究其综合素质来说,就业竞争力依然与国内的毕业生无异。“海归”的就业难问题将日渐严重。
  (摘自《法制晚报》 王婷婷/文2013年11月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