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样本

——嘉兴三大平台为农解忧助农增收

  □本报记者 俞圣威
  强台风“菲特”过后,在重灾区平湖,听不到放弃,看不到焦虑。10月16日,该市新埭镇姚浜村的顾师傅从容地拿起手机,向当地“12316”为农服务中心打去求助电话。台风已经过去好几天,可他种植的60多亩桃树依然没有恢复活力。接到顾师傅的求助电话后,“12316”为农服务中心立即为他安排农技专家吴平、林技专家杨跃飞一起赶赴现场指导。专家建议顾师傅将长势较好的桃树施叶面肥和促根剂,并进行松土,让桃树的根系呼吸到空气;对树枝进行修剪,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消耗。
  像这类及时而实在的服务,在嘉兴各个地区每天都在进行。作为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嘉兴通过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培育发展农业服务主体、拓展农业服务领域、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制等,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也是嘉兴市落实省农业厅《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服务社会化行动,促进服务能力增强的生动写照。
汇聚能量 服务进村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怎么把它办好?记者在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倪家浜村的农业综合服务站找到了答案。“耕、种、收、治病防虫等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都能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倪家浜村农业综合服务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去年服务站刚成立,但这种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很快就被当地农户所接受,有837户主动参与,节约了不少人力、农资等生产成本,仅实施统防统治就让6026亩田节约成本26万元。
  当地农户姚嘉荣对此深有体会:“原先做得辛苦,水稻产量也不高,每亩500公斤都不到,去年参加统防统治后,稻田产量提高了,每亩收到了600公斤。”田里的活有人帮着干了,姚嘉荣和妻子有了更多时间从事其他工作,姚嘉荣在村里做起了动物防疫协管员,妻子在平湖找了份制衣厂的工作,去年姚嘉荣一家除了田里的收获,夫妻俩靠打工又增加了9万多元收入。
  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湖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干农活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农民,而田间病虫害防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防治药剂、时间、数量稍有偏差就会影响防治效果,为此,南湖区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只需交纳一定的工钱和农药款,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人员根据政府部门病虫害防治情报配送农药,运用现代农机提供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去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更让服务点进驻到村,设立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织密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不仅如此,去年南湖区还启动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升级工程,通过新建、修缮等方式,该区余新、七星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通过验收,一站式服务厅改变了以往办事按行业跑办公室的情况,可为农户提供土壤、农药残留、水果糖度等公共检测服务,使生产性服务更具实用性。
  同样的答案,还出现在平湖市。该市新埭镇9个村共同出资领办新联粮油专业合作社、新联生猪专业合作社和新埭农资专业合作社。其中新联粮油合作社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水稻育插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作业服务中心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全镇粮食作物统一机收服务率98%以上,统防统治服务率46%,统一机插秧服务率25%。
  而像前面提到的顾师傅这样的求助,平湖市“12316”每天都要解决不少。“12316”窗口负责人金琳芳告诉记者,“12316”好比平湖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集散中心,这个中心“每天接来各种各样的困难,送去心贴心的服务”。为保证为农服务的质量,农经系统15名高级职称的农技专家、78名农技党员志愿者和180多名镇(街)农口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每天都在岗位上待命。同时,“12316”还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吸纳了23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加盟,开展无偿或低偿服务。正是这些力量,在大灾中第一时间为农民保驾护航。
三个平台 服务全程
实现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
  “嘉兴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起步早、发展快,近年来不断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嘉兴市农经局局长葛永元表示,当地通过积极构建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发展专业协会和专业队伍等方式,已基本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框架,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金融保险等方面不断拓展,逐步延伸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然而,如何更好地弥补农业生产经营者与服务提供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供需脱节?如何进一步引导服务组织从耕种、植保、防疫等农业产中服务,向产前信息采集和产后销售服务延伸?嘉兴市依靠公益型服务平台、合作型服务平台、市场型服务平台这三个平台实现了全程服务。
  据悉,嘉兴市逐步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特别是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培养,实现源头防控;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平台,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公益型服务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将有效促进基层农技推广的发展,提升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嘉兴市农经局经管处处长许超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嘉兴还借助信息化手段,如“96518”、“12316”等服务热线、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平台、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平台等资源,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全程化、全天候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这是‘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而公益性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基础。”许超说,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合作型服务平台、提升发展市场型服务平台,从而构建起比较系统的“三大服务平台”,是嘉兴力争到2015年末完成的任务。
  据介绍,该市服务型平台的建设,在拓展合作型服务内容的同时,将创新合作型服务手段,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业和物流业,做精拉长合作社产业链,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社员”的生产经营模式;指导开展兼并重组、与企业投资合作等形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提高区域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合作化带动能力。
  “农业生产的终端总归是要走向市场,提升市场型服务平台是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举措。”葛永元介绍,下一阶段,嘉兴将逐步建立、完善以农村经纪人为基础、各类专业市场为载体、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市场服务网络,鼓励组建全资公司或配送公司,发展服务组织与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对接的订单生产,设立单品种专柜或多品种专区营销方式,加强农产品的流通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