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林业

45年,默默守着一片林子

新昌县巧英林场护林员刘方定的护林生活

  一座大山,一间土房,一位老人,一条白狗一条黑狗,这不是一幅图画,而是新昌县巧英乡巧英林场护林员刘方定的真实生活。
  老刘今年67岁,已在山上生活了45年,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近日,我们在巧英林场场长刘财林的带领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去感受老刘独特的护林生活。
  经过一个小时的攀登后,我们来到了老刘驻守的护林点。
  这是一排建在山林间的土坯房,门敞开着,67岁的刘方定站在门前迎接我们,满头白发,一笑,露出一半肉色的牙床。老刘说,年纪大了,连牙齿都开始掉了。
  陪我们同去的除了场长刘财林,还有已退休的护林员刘中必,他们和刘方定一起回忆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寂寞但有趣的护林生涯。
  据场长刘财林介绍,巧英林场由原来的三坑林场、莒根林场、雪溪林场等几个林场合并而成,面积7890多亩。目前,护林员老刘看护着1000多亩山林。
  1968年,刘方定进入当时的三坑林场当护林员,一个人住到了山上。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决定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到1984年,林场一共有20多个工作人员。场部设在长蛇岭头(当地山名),很多年轻人就住在那里。刘方定一个人驻守在陈洁浦护林点。那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护林点,离场部有不少距离。当时林场要求大家一个月在山上住20天,在山上工作26天,这样每月才能拿到5元奖金。年轻的刘方定白天出去巡山,晚上点一盏煤油灯,听大风掠过山林的声音。实在寂寞了,他就到场部去看一次电视,有时候到了后半夜,他还坚持一个人上山,回到自己的护林点。
  后来,其他护林员渐渐搬到了山下,但刘方定却一直留在山上。目前,他是巧英林场唯一还住在山上的护林员。
  巧英林场附近的山上毛竹很多,灌木丛不多。上世纪80年代,农村还没有用上煤气,大家都用柴火做饭,巧英林场的林木于是成为香饽饽。“很多人会偷偷摸摸上山砍伐。”当时山上的杉树已经成林,一些胆子大的人甚至会上山砍伐杉树用来盖房子。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护林员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偷伐。“很多时候,后半夜了我们还在山上巡逻。”老刘说,一些附近的村民专挑后半夜摸上山,偷偷砍伐,这个时候就需要护林员和偷伐者斗智斗勇了。不过,只要护林员去巡逻了,一般都能赶跑偷伐者,“你站着就能听到砍树的声音”。刘方定透露秘诀。
  1999年,新昌的一家农业企业承包了巧英林场2600多亩山地种植杨桐柃木,其中1000亩刚好位于老刘的管理区内。杨桐叶是日本人的祭祀用品,很受日本市场欢迎。山上的树叶值钱了,老刘的主要工作还是防偷伐。
  除此之外,森林火灾更是要时刻绷紧神经,特别是几个月前新昌发生森林大火之后,护林员们都提高警惕,生怕出一点闪失。
  下午3点,老刘开始了自己的巡逻工作,一条黑狗一条白狗跟在身后,很快消失在一大片杨桐林里。
  目前,老刘的主要工作是巡山、防偷、防火、清理山路等,只要老刘一出去,黑狗和白狗就会跟在他身后。“它们很听话,只要一叫就来。”老刘说,也亏得有它们在,野猪不敢靠近房子。说起两条狗,老刘挺骄傲。他说,它们能咬住竹鸡、野兔,有时候甚至能带回来一头小野猪。“你一个人在山上不觉得孤单吗?”我们问。“不孤单啊。”老刘表示,他已经习惯住在山上了,巡山等工作已够他忙的了。他还在房子前开辟了一块地方种菜,按照季节的转换轮种蔬菜。“我们还用上了电灯。”对别人来说电灯很平常,但对老刘来说,电灯还是稀罕物。2010年,巧英林场在老刘的护林点安装了太阳能电板,老刘用上了电灯。后来老刘还买了手机,没电的时候,就花半个小时走到原先场部的位置给手机充电。
  住在山上,让老刘开心的事情不少,也认识了很多植物。他随手从路边拔来一株开小黄花的植物,“这是一枝香,能治咳嗽”。老刘说,大山还是最好的天气预报员,山上住着不少竹鸡,每天只要听听它们的叫声就知道明天是晴是雨:“竹鸡在山顶叫代表晴天,在山下叫就会下雨。”“老刘非常负责任,看护山林是一把好手。”刘场长评价道。
俞颖颖 梁锋 杨小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