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看农村金改的“临海解法”

  □本报记者 姚力丹
  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服务。而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缺位问题严重,农民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已成为农村金融问题的顽疾。如何破解城乡二元金融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作为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近年来,临海研究出台了《全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金融业支持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村金融改革新路子。近日,记者来到临海实地采访。
模式创新:阳光授信让农民可以用“信用”轻松贷款
  去年,临海东塍镇东溪单村农民周仁伟通过当地农商银行轻松贷到了10万元。周仁伟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办了个节日灯加工厂,去年接到了好几笔大单子,急需资金添置设备。“当时能借的亲朋好友都借了,可是还差不少钱。”周仁伟说,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他拿着临海农商银行发给自己的“贷款预授信通知书”来碰碰运气,没想到只花了十几分钟,工作人员就为他办好了全部贷款手续,而且不用一分钱担保和抵押。“贷款预授信通知书就是我们推出的农村信用工程,农民可以用自己的‘信用’轻松贷款。”临海农商银行董事长张宇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都说农民贷款难,其实银行却是难贷款,关键是银行对农户家底不清,农村信用体系缺失让各大银行不敢贸然放贷。为此,临海农商银行从2002年开始,以地毯式普查方式,着手为全市农户建立信用评估档案。信用档案在评估农户经济基础的同时,还把农户的道德品质等情况结合起来,综合打分,确定对农户的授信额度和贷款额度。
  “以往传统的贷款产品需要抵押资产,但是农村的土地是集体的,不能作为抵押资产,我们通过为农户建立信用评估档案,将‘信用’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农民的有形资产。”张宇说,银行还根据不同贷款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贷款条件和额度,既满足农民贷款需求,又能很好地控制风险。
  为了让农村信用评估档案更加阳光透明,临海在各行政村和各个农商银行网点都将每位村民的信贷额度予以公示。至今,临海农商银行已在当地建立了25.63万户农户经济档案,占临海总农户数的92%。农户贷款授信金额高达76.61亿元,贷款余额63.46亿元,贷款农户达到6.8万户。
  在建立农村信用评估档案的同时,临海农商银行还从2009年开始对该项工程进行升级,对还款及时、信用好的农户和行政村开展“金牌信用户”和“星级信用村”评定,对不同星级的用户给予不同的利率优惠和授信额度,方便这些“信用村”、“信用户”更便捷优惠地获得贷款。据悉,当地已经创建信用镇3个,信用村498个,信用户24万多户。
  梅岘村是临海农商银行评定的“省级信用村”,村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评上“信用村”后,如果贷款到期,某村民因故还不上钱时,村里总有人会帮忙先垫上。村民们都非常珍惜“信用村”的荣誉,它可以给村民带来很大好处,不但贷款优先,同等产品利率还能下降30%到40%。
产品创新:信贷产品更“接地气”
  临海涌泉镇外岙村村民冯昌连是柑橘种植户,播种时节要不少钱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用钱急的时候总不免为筹钱发愁,可自从我有了‘丰收小额贷款卡’后,就再也不用为资金烦恼了。”冯昌连告诉记者,他的“丰收小额贷款卡”授信额度是5万元,在两年时间内,自己可以在5万元内想用就用,今天借钱,明天有钱就能还,没有利息差,很是实惠。
  据悉,“丰收小额贷款卡”是临海农商银行在全国首创的,目前已在全省发放了6万多张,已累计发放贷款资金超过136多亿元。“这张卡的最大特点是为农民朋友‘量身定做’。”张宇说,该卡的贷款额度一般为5万至20万元,具有“授信两年、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特点,有效满足了农户贷款短、频、急的需求,大大降低了贷款成本。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要让农民享受到金融信贷产品的好处,产品本身就要合乎农民需求,要“接地气”。如果说“丰收小额贷款卡”可以解决单个农户的贷款需求,那么临海湖星村镇银行的“农源保”就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了福音。台州万林杜鹃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受益者。合作社理事长娄万品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急需扩大规模,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向银行借钱,要找担保公司,可是担保公司不但难找还要不少手续费。就在娄万品一筹莫展之际,湖星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向他推荐了“农源保”,由银行出面为他找到担保公司,而且不用向担保公司交反担保费用,评估资产后,娄万品轻松贷到了300万元。
  “‘农源保’就是为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额资金需求难贷款所设立的。”湖星村镇银行行长郭朝晖说,该信贷产品由银行出面为合作社寻找担保公司,合作社不需要提供反担保,银行根据合作社的规范化等级予以利率优惠让利,并减免风险保证金。去年7月,临海康丰粮食专业合作社等62家当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湖星村镇银行的首批授信对象,授信总额达到3475万元。
  除了“丰收小额贷款卡”、“农源保”等产品外,如今,临海农民还能享受到“助农保贷款”、“山区移民建房贷款”、“种粮大户贷款”、“农家乐贷款”等20多种针对性十分强的贷款产品,一改以往金融信贷产品不符合农村实际的窘境。
服务创新: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日前,在海拔680多米的临海涌泉镇兰田村,66岁的村民金玉兰在家门口的“银村通”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取到了存折里的100元钱。她开心地告诉记者:“过去无论取多少钱,自己都要跑到山下城里去,至少要花费半天时间,还要贴上10元车费,现在银行进了山区,很是方便。”
  临海地域面积较大,有8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30%生活在偏远山区。以前山区没有金融服务网点,农民取养老金、补助款费时费力。为了让偏远地区农户取钱不出村,延伸农村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2010年开始,临海农商银行在兰田村试点设立了“银村通”代理点,规定每个账户每天可提取500元以下的现金。“这大大节省了山区村民取钱的成本。”张宇说,一年下来为老人们省下了不少车费和时间。
  据悉,截至目前,临海农商银行已经在临海农村设立了675个“银村通”代理点,在1020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金融对接服务,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去年“银村通”共办理涉农补助款提取业务3.8万笔,农民节约取现往返成本500多万元。
  除了设立“银村通”代理点,今年3月,临海农商银行还在涌泉镇梅岘村设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小微金融便利店”,和“银村通”代理点相比,“农村小微金融便利店”功能更加齐全,并配有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服务,除了取款外,还提供存款、查询、咨询、业务受理等服务,有效实现了村民办理基本金融业务不出村的目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