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种植业

听听黄旭明副省长的“旱粮经”

  □本报记者 袁卫
  在10月16日召开的全省农业抗灾暨冬种旱粮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出现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正在向全省部署冬种旱粮生产工作的副省长黄旭明,突然拿出一份《人民日报》念了起来: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山药蛋等,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由印第安人驯化、培育;马铃薯16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对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紧接着,黄旭明又郑重介绍起了马铃薯的诸多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面对这样的“意外”,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听后欢欣鼓舞,大家纷纷表示:省领导这么重视旱粮,农民又钟情旱粮,我们抓这项工作更有信心了!
副省长化身“土豆达人”
  黄旭明念的文章题为《别把土豆不当干粮》,刊于10月14日的《人民日报》第20版,是一篇全面介绍马铃薯栽培历史、适生范围、营养价值、保健作用等方面的科普类文章。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到,浙江省副省长会在全省视频会议上念他的文章。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很丰富,在国外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之称。粮、菜、水果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马铃薯几乎都有。比如,马铃薯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10倍,钾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同时还富含多种人体发育必需的氨基酸和膳食纤维。”一手拿着报纸,一手握着话筒,黄旭明娓娓道来,“马铃薯对调解消化不良效果明显,又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疗蔬菜,每周吃五六个马铃薯,还可使人体患中风的几率明显降低。此外,马铃薯是低脂肪食物,在所有充饥食物中脂肪含量最低,多吃马铃薯可以减少脂肪摄入,是理想的减肥食品……”“黄省长这是怎么啦,怎么给马铃薯大打广告?”与记者一起在主会场参加视频会议的一位媒体同行十分惊讶地说。不过很快,黄旭明就解开了他的疑虑。“目前,我国马铃薯的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原地区,近年来,在华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冬季栽种,成为增收的新渠道。”念到这里,黄旭明终于“言归正传”,“这就是说,马铃薯在全国各地都能种植,浙江也不例外,它的营养如此丰富,经济价值也不低,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其作为冬种旱粮的一个很好选择?”
  听到这里,与会代表才恍然大悟。原来,黄省长是在以马铃薯为例,向大家宣传众多旱粮作物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农户多种旱粮、种好旱粮,倡导市民深入了解旱粮、科学消费旱粮啊!
旱粮生产有“三大潜力”
  很显然,黄旭明在会前,早就详细了解了我省旱粮生产的具体情况,他说,冬种是一年农业生产的起点,而旱粮是冬种生产的重要作物,种类繁多、适应性广、生产季节长,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旱粮的地位和潜力一直被忽视,一直以来,旱粮都是政策扶持力度最小、生产条件最差、经营方式最落后、科技水平最低的农业产业,可以说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用最原始的品种、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黄旭明认为,在我省发展旱粮生产有三大潜力可以挖潜。一是面积和产量潜力。据测算,我省约有近400万亩冬闲田、110万亩抛荒山坡地、21万亩新围垦海涂地和78万亩幼龄园地,还有其他可种旱粮的土地100万亩左右,发展空间极大;目前旱粮的平均亩产只有200多公斤,只要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增产潜力巨大。如果能新增100万亩旱粮播种面积、单产提高10%,就能使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77万亩、产量达到165.4亿斤,轻松完成目标任务。二是效益潜力。通过政策扶持、设施改善、良种良法应用、产业化经营等手段,旱粮亩均效益达到几千元并非难事,如诸暨的绿康食品有限公司,运用科技手段,使其基地的番薯亩产达4000多公斤,是周边农户常规种植的2倍,按每公斤1元的最低收购价计算,也有4000多元的效益。三是市场潜力。旱粮由于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符合现代人的消费趋势,必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如果人们每周吃几顿旱粮食物,市场空间将极为可观。
发展旱粮有“三大注意”
  黄旭明说,旱粮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注意三个问题。在工作推进的力度上,要执行同粮同力度的政策。各地要像重视水稻一样重视旱粮,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着重抓好旱粮生产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化经营等环节,努力推进旱粮产业跨越式发展。在空间布局的问题上,要遵循不与水稻争地的原则。水稻是我省粮食产业的主要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这一点不能动摇,各地在旱粮生产规划布局中,必须坚持不与水稻争地原则,要以冬闲田、旱地、新垦造土地和低丘缓坡山地为重点,科学布局发展适宜种植、富有特色和优势的旱粮作物,努力培育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旱粮产业带。在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由于旱粮不同于水稻,没有政府托底收购,所以,发展旱粮必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统筹考虑产后销售、加工等环节,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营销服务主体,引导其通过订单等形式与农民建立产加销协作关系,同时积极搭建公共营销平台,拓展消费市场,防止旱粮产品“卖难”,促进农民增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