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在工商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义乌农业农村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以来,义乌市级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20600万元,包括都市农业发展资金15200万元和粮食专项扶持资金5400万元,同时争取省级以上扶持资金1亿余元,主要用于都市农业项目、农业保险以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扶持力度的加大,大大促进了该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12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54.1亿元,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4亿元。全年种植业实现产值18.2亿元,实现牧业产值11.03亿元。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9147元。
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斐然
自2010年我省部署开展农业“两区”建设以来,义乌市始终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抓手和主平台。经过三年的精心规划和建设,到目前该市已有获批准并启动建设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分别为义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佛堂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计划创建特色农业精品园11个。
截至今年6月,义亭、佛堂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其中义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582万;佛堂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2个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1330万,预计到年底能完成两个综合区的建设任务。已建成道人峰有机茶、优质桃、优质梨、大枣、蛋鸡、寿仙谷中药材等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到2012年底,义乌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51万亩,预计到2013年底,建成面积可达6万亩。
目前,该市工厂化育秧中心已达7个,育秧能力达4万余亩;粮食烘干中心达11个,粮食加工中心5个,已形成了以机耕、育秧、机插、植保、机收、烘干、加工等一条龙的农机作业服务。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围绕“做强做大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义乌市依托国际商贸城的区域优势,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该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形成了蔬菜、水果、甘蔗、花卉苗木四大优势主导产业。
目前,该市蔬菜年播种面积达13万亩以上,水果种植面积8.49万亩,花卉面积3.5万亩,生猪存栏20万头。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71个,总面积达16.28万余亩。
该市还培育了义宝大米、小宝红糖、道人峰茶叶、华统火腿、赤岸杨梅、义亭葡萄、上溪优质桃等一大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只,中国驰名商标6只,省名牌产品8只,省著名商标5只,省名牌农产品5只,全省十大品牌大米1只。其中,义乌红糖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义乌首个、金华第二个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
目前,义乌市已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7家,金华市级39家。去年,该市农业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0亿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断密切,已建立联结基地48万亩,带动农户19.5万户。该市已有华隆、华统、义宝、海之纳、晨云、正味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建立外埠农业基地40多个,种植面积近45万亩;生猪存栏49万头、肉鸡年饲养量45万羽、禽蛋年产量2100吨。该市经工商注册登记并到农业局备案的各类合作社25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8家,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1家。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义乌市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成为该市发展都市农业、现代旅游服务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据统计,去年,该市共接待农业休闲观光游客17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7134.9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2%和15.08%。近年来,义乌市一方面积极举办农事节庆活动,东河田藕节、义亭红糖节、赤岸杨梅鉴品会、上溪优质桃鉴评会等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催生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如桃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上溪的“十里桃花坞”农业休闲观光带;杨梅产业的发展催生了赤岸“欢乐田园”系列活动;糖蔗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义亭“十里红糖飘香”购物旅游田园经济。
另一方面,该市抓好休闲观光旅游精品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目前已建成的农业休闲观光精品点有:何斯路薰衣草园、开心谷观光农业示范园、福劳尔花卉乐园、佛堂镇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黄山峡谷漂流休闲景区等;精品线路有:赤岸朱丹溪—柏峰水库—羊印旅游线、上溪十里桃花坞乡村旅游线、廿三里华溪森林公园旅游线、苏溪大陈藤香园—竹轩山庄旅游线、后宅圣岩农业休闲旅游线、义亭红糖节旅游线。重点打造上溪“十里桃花坞”、赤岸西海美丽乡村精品区域、廿三里“七彩华溪”、大陈“八都农业产业园”、后宅“四季果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带。逐步建成以生态休闲观光示范园为节点,六条农业特色旅游线向四周辐射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
今后,义乌市将继续全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带三大发展平台,做大做强农业专业合作联社、龙头企业、农业展贸三大经营主体,有效构建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保障三大支撑体系,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与文化功能,打造高品质农业、多功能农业、外向型农业,努力建成与城市化相协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杨行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