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金华特刊

发挥五大作用 加快转型步伐

东阳农业亮点纷呈

  东阳市是“浙江省中药材强市”、“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茶树良种推广先进县”,是全国最大的席草制品加工基地之一。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用工业化、产业化思路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农业项目为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通过发挥“规划导向、两区示范、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政策促进”五大作用,有力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注重规划导向 明晰发展格局
  规划是龙头,为更好谋划农业发展大局,该市十分注重发挥农业产业规划的导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茶叶、蔬菜、梨果、畜牧、席草、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围绕特色农业发展,该市先后制订出台了《东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东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以及“两区”建设规划等,形成了明晰的农业发展思路与产业格局。该市《农业产业化政策指南》还明确了扶持重点和标准,如对承包耕地200亩以上,承包年限5年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30元的补助;对列入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项目的新建内容,按原来的标准再提高30%的补助,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该市重点培育发展以三单、佐村、虎鹿等地为主的茶叶产业;以千祥、马宅等地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南马、千祥等地为主的席草产业;以城郊及山区为主的蔬菜产业等,全市茶叶、中药材、水果、席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积达32万余亩。
注重“两区”示范 提升发展层次
  2010年以来,东阳市把“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主平台加以推进,通过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项目落地、主体培育等举措,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粮食生产功能区方面,该市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地力水平、健全服务体系、创新经营机制、推广先进技术等多种措施,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技术的应用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
  目前,该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2个,面积6.3万亩,其中省级2个、金华市级2个;建成高标准育秧中心6个,全市水稻季育供秧能力达到2.58万亩;建成粮食烘干中心12个,批粮食烘干处理能力达620吨。通过功能区建设,该市农田基础设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现代农业园区方面,目前该市共有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7个现代农业精品园等省级创建点。东白山现代农业综合区已投资1.1亿元,新建名茶加工中心2个,改造新老茶叶基地3500亩,新建茶园喷滴灌设施2050亩,新建香榧示范基地2530亩,山地蔬菜基地建成钢架大棚120亩;城郊现代农业综合区已投资2.3亿元,新建成蔬菜钢架大棚1200亩,育苗中心1000平方米,建成肥水同灌系统、喷滴灌系统、太阳能诱虫系统等设施配套齐全的生态循环设施蔬菜基地500亩,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57000平方米,万吨肉类储藏冷库1座;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已投资9705万元,建成面积20783亩,已基本建成示范区3个,精品园9个,其中已通过省级验收的精品园4个,歌山花卉精品园、梦的农庄香榧精品园成为首批省级特色农(林、渔)业精品园。
注重龙头带动 促进规模经营
  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该市不断加大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
  该市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对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促进农民增收见效快的主导产业,重点予以扶持,培育一批对产业发展影响广、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衔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目前,该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06家,其中省级4家,金华市级41家。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科学管理、加大技改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引导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加强横向联合、产业联动等途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提高效益,逐步从生产经营、产业经营走向品牌经营、资本经营。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9个,其中省级名牌产品12个,金华市名牌产品23个。
  引导鼓励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专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及带动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共有农业行业协会11个,会员1400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97家。
注重科技支撑 提高竞争实力
  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通过基层责任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实施,基本建成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该市坚持市、镇、村、户四级服务体系同步建设,不断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全面建成了由14名市级首席农技推广专家、61名市农技指导员、55名乡镇责任农技员、384个村(居)农业服务站、1000个科技示范户、29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90个农业龙头企业组成的“市-镇(乡)-村-户”四级农业服务网络,建成了8000多平方米的市农业综合检测中心,全市18个镇乡(街道)全部建成农业检测室。
  该市以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为重点,建立了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69.8%;龙井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机制率达92%;水稻单产屡创新高,去年单季晚稻最高亩产达902公斤;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普及,全市制订实施农业地方标准18项,现有省级无公害标准化种植业示范基地35个,面积94110亩;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建立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20个,面积6000亩以上。
注重政策促进 助推农业增效
  为加强保障,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该市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从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
  该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5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对产业发展影响大、示范作用强、带动农民能力大的项目,累计扶持项目达200多个。
  同时,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切实发挥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实行绩效评价,提高项目规范化建设管理水平。
  对优质农产品的科研、推广和生产经营进行全程服务。组织农技干部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每年组织各类科技培训人员超过1万人次,发放资料4万余份。 张位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