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金华特刊

喜看八婺大地谱新篇

——聚焦金华现代农业发展

  □金华日报记者 周朗明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有八婺大地之称的金华市是我省农业大市,素有“浙中粮仓”的美誉,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苗木盆景之乡”、“中国南方奶牛和乳品之乡”。近年来,该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因地制宜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富有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农业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生态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走出去”成效显著,八婺大地这块传统农业热土,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的推动下,正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现代农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农业“两区”构建新舞台
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数量全省第一
  在兰溪市,很多种粮农民都很羡慕位于该市云山街道的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该功能区实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同时应用粮经轮作等高效生态种植模式,成为当地“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的新样板,也成为金华市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0年以来,金华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把推动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实施“‘三农’稳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扶持,优化管理服务,农业“两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方面,截至去年年底,该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62个,面积38.7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17个,面积2.87万亩,均占全省总量的10.4%,均居全省前列;3.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新建、修复和完善了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新建或修复排灌渠1998.6千米、机耕路1215.7千米,修建泵站283座、农机下田坡20812处。今年,该市计划再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38个,面积11.04万亩。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也十分显著。截至目前,该市共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17个,占全省的12.4%,居全省第一位;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3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146个。全市已有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认定,其中,婺城区汤溪镇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是全省首批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之一,另有279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并通过市级验收认定;
有9.2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新建各类大棚2.65万亩、喷滴灌设施3.73万亩、蓄水池10.8万立方米,新修沟渠473.9千米,新建机耕路450.4千米、畜禽舍26.4万平方米、保鲜冷库2.28万立方米,培训农民11.4万人次。“我市农业‘两区’建设能有目前的良好局面,得益于各地、各有关部门把农业‘两区’作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和主战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推动‘两区’建设取得新成效。”金华市农业局局长吴立钢说。
  据介绍,为加快农业“两区”建设步伐,该市全力整合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据统计,2010年以来,该市累计投入农业“两区”建设资金17亿余元,此外,市政府还出台了加快农业“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特别是去年,该市制定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对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以及农业招商、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在严保建设质量的同时,还优化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示范推广,着力提升“两区”建设的经济效益。据测算,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平均亩产比非功能区增产10%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内主导产业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均比周边同类高出20%以上。
农产品搏击市场多“利器”
全市有农产品注册商标3000多只
  今年夏天,虽然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影响了菱角产量,但说起今年的效益,金华市金东区上荷塘水生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阮尚进还是一脸的笑容。合作社的主打品种——“金菱1号”菱角经过多年培育和优化,各种营养元素的指标均优于一般品种,因此受到市场热捧,基地头批采摘的青菱每公斤售价高达60-80元,效益非常可观。“生态种植模式决定了菱角的品质,而这几年品质优、质量安全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阮尚进说,早在2009年,该合作社生产的潜溪牌菱角就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据其介绍,该基地采取菱角与泥鳅共养模式,部分菱角收获后,水域养上鸭子,既生态环保又增加了效益。
  金华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历史上就有不少传统名特优农产品。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着力打造精品农业。目前,该市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达到736个,认证基地面积达到134万亩。“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一直以来,我们都大力引导广大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农产品质量,不断增强优质、生态、品牌意识,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为发展品牌农业创造条件。”金华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培涨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累计制订了1120项农业标准,实施标准化示范项目38项,面积184.3万亩,通过制订系列标准化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标准化生产在粮油、果蔬、茶叶、畜禽等主导产业全面推开。
  比如浦江县的葡萄产业,以甜度高、绿色无公害为特色,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浦江葡萄能有今天的知名度,这几年大力推广标准化栽培功不可没。”浦江县农业局局长张再创说。据其介绍,目前该县按标准化生产要求设施化栽培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有9个葡萄基地获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地认证,6个商标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全县葡萄产业有注册商标40余只,其中省级名牌产品3只。
  正是以浦江葡萄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打响了金华精品农业的品牌。目前,该市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30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 60个,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49个、浙江名牌农产品15个。金华火腿、佛手、浦江葡萄、兰溪杨梅、枇杷、武义有机茶、磐安香菇、中药材等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金华火腿、武阳春雨茶获批取得原产地域保护资质,金华两头乌猪、浦江葡萄、武义铁皮石斛、义乌红糖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金字火腿、寿仙谷铁皮石斛、一枝秀有机米、田歌禽蛋等一批企业品牌脱颖而出。一大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茁壮成长的农业品牌,成为金华市农产品搏击市场的“利器”。
农民田里“种”风景
全年接待游客超千万,收入超10亿
  刚过去不久的国庆长假,地处武义县王宅镇仁村的浙江大博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红心火龙果基地采摘游非常火爆。“国庆长假前五天,每天有近千名来自上海、杭州、金华等地的游客到基地采摘,每天的销售额都在3万元以上,最多一天超过6万元。”回顾国庆长假期间基地的火热场景,基地负责人朱林飞至今都眉飞色舞。“大博金农业”2008年从台湾引种火龙果,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设施化火龙果栽培基地,种植面积500余亩。“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不错的发展路子,今后我们还要在庄园内增设餐饮、自由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等项目,进一步扩建具有热带风情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形成农业观光一条龙。”朱林飞说。
  近年来,金华市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扶持农家乐、特色观光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向经济型、生态型、观光休闲型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去年,该市休闲观光农业共接待游客12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东阳市花园村被评为2012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兰溪市被评为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这几年,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农业基础条件,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现代农业模式与旅游观光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型农业转型,着力构建开放型休闲观光农业格局。”金华市农业局副局长盛光文说,一方面,全市积极挖掘休闲观光农业的潜力、实力、活力和魅力,进一步做优休闲观光农业景区(点),积极整合农家乐型、农业示范园区型、农业旅游型等各类农业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引导农户连片种植特色农作物品种,打造精品休闲观光园区。目前,该市共有休闲农业观光园331个,资产总额12亿元,实现农产品“农户出门卖”转变为“游客上门买”,种农产品的同时“种”风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杨梅节、葡萄节、红糖节等一系列农业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还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乡村旅游的认可,有效扩大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影响力。2012年,该市共举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28场次,实现旅游收入11648万元,带动地方农产品销售收入41250万元。
农业“走出去”天地宽
“金华人农业”遍布大江南北
  近年来,金华市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凭借资本、信息、市场以及科技优势,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在市外投资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工企业、设立销售窗口等,发展跨区域经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市走出去的较大规模企业(大户)共96家,从业人员7810人,累计在外投资16.5亿元,建设基地237个,面积76.2万亩,实现年产值46亿元。
  该市农业“走出去”呈现出投资多样化的特点,按投资目的划分,可分为基地型,利用外地丰富的农产品原料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销售窗口型,依托自身品牌影响力,利用外地市场资源优势设立销售窗口,以拓展销售渠道,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比如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以“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形象、统一服务、统一宣传”为原则,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的销售网络,现已开设连锁加盟店210家。
  “走出去”有效拓展了金华农业发展的空间,稳定了金华本地农产品供应。如义乌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合作经营和订单收购模式,在江西、福建、河南和本省的丽水、衢州等地建立了25个生猪养殖基地,存栏规模达到150万头。该市一枝秀米业有限公司、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义宝农庄等企业在东北建立了紧密型的粮食生产基地4万亩,所产粮食全部运回金华,有力稳定了金华本地的粮食供应。
  “走出去”还有效提高了金华农业和金华农产品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基地所在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如该市寿仙谷药业先后在温州、杭州、苏州、安徽、北京、无锡、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办事处或专卖店,目前已拥有100多家终端销售网点,其中不乏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同仁堂、张同泰、万承志堂等百年国医药馆。又如该市华隆食品公司在新疆轮台县建设26万亩小白杏基地和4万亩番茄基地,通过给农民返利,逐年提高原料收购价格,免费给农民提供种苗、种子、地膜、化肥等农资和技术辅导等形式,带动了轮台县近2万农户发展林果业,杏子已成为轮台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仅此一项就使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2500余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