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林业

武义惊现华东“松树王”

  武义县三港乡有条古时宣平县至处州府的曳岭古道。近年古道探游热兴起后,这条一度人迹罕至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道,渐渐回归人们视野。日前,笔者慕名走了趟曳岭古道,被曳岭山腰处古道旁一片枝繁叶茂、根枝粗壮的古松树群吸引,其中一株需三人合抱的古松,更令人称奇。
  在咨询了武义县林业局专家后,我们按离地三尺的树木胸径测量标准,仔细测量了古松胸径和树围。胸径1.24米、树围3.9米!大家连连惊呼。据了解,在南方马尾松中,胸径超过1米的古松并不多见,达到1.24米的更是罕见,堪称华东“松树王”。
古树守望古道千百年
  三港乡党委书记胡广灵说,据《处州府志》记载,曳岭古道的开辟可追溯到隋唐以前,自明景泰三年置宣平县后,一直为处州府城至宣平县的唯一驿道。唐宋时,曳岭古道是军事争夺要道。近代修建公路后,这条从武义双村到丽水曳岭脚村、全长约10公里的曳岭古道,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因此也幸运地得以完好保存。
  这条在当地被称作“十八弯”的蜿蜒古道,全程都用长约1.2米、宽三四十厘米的青石板铺成。途中路过一座“登龙殿”,再往上走是座骑在古道中间早已破败了的凉亭,凉亭背后就是那片古松树林了。
  古松树林共有13株马尾松,远远望去像13个卫士,守护着千年古道。“松树王”长在古松林最下面的山坡上,尽管其它古松树株株高大威猛,但在古松树群中,“松树王”还是显得十分扎眼。站在古松下仰望挺拔苍劲的巨松,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松树王”需三人才能合抱,树高约30多米,树冠三四十米,树麟宽大厚实,粗壮笔直的躯干像条巨龙直刺蓝天。
  双村97岁老人张兰和说,他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这棵古松是远近无敌的“松树王”了,估计古松至少已有六七百岁。古松树林里本来还有一棵和这棵差不多大,只是前些年被大雪压倒后死了。以前走古道时,看到这些大树,就像在山上遇见熟人,心里会踏实很多。
“松树王”形成需特殊地理人文环境
  世界上松树种类有马尾松、黄山松、红松、油松等115种,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中,松科植物就有39种,其中马尾松等在南方较为常见。
  武义县林业局局长朱济岳说,一棵巨松的形成,需要特殊的气候、地理、人文等环境。首先要逃过人类的刀伐斧砍,承受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可谓历经磨难。另外,松树喜欢光照和肥沃湿润的土壤,要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形成适当的森林环境。曳岭古道旁的这棵巨型马尾松,在华东一带极为罕见,称为“松树王”当之无愧。
  笔者查阅了1989年版的《武义县林业志》。根据记载,原明山乡谢山村前有一片大松林,最大者胸径1.14米,树高28米。
  翻看网络资料,只有寥寥几株生长于北方的油松,树围大过曳岭古道这棵古松。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最大、最奇的松树之王———山西省沁源县灵空山风景区的油松“九杆旗”,高达40余米,根部粗达5米。
  据了解,巨型古松对气候等条件也有讲究,一般在相对稳定的良好气候条件下,长得更加粗壮的可能性才越大。若是对古树周围环境作较大改变,古树生长就有可能放缓。巧合的是,离曳岭古道旁这棵古松不远,世世代代居住在曳岭脚下的双村人也多长寿。这个不到200人口的小村庄,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上山干活个个步履矫健。
朱跃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