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教育

“菲特”是堂生动的科学课从台风影响中找案例讲知识

  强台风“菲特”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不小。出现了道路积水开不了车、水中触电、水围余姚等事件。不少老师说,在抗台防灾中有很多实用的科学知识,刚好借“菲特”让学生能够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杭州的一些老师想通过台风告诉学生什么。
地势低洼处慎开窨井盖
授课:杭十三中科学老师崔卜、采荷二小科学老师鲍佩华
  事件:因排水需要,市区部分窨井盖打开。萧山有一路人就掉进了被掀掉井盖的窨井里。
  原理:一般情况下,下水道未出现满溢,打开窨井盖水流下后会出现漩涡,但台风、暴雨过后,由于下水道本身水流湍急,往往还会满溢,形成不了漩涡。若没相应的标识,很难让人判断窨井盖是否被打开。其实,像一些老城区,下水道等公用设施基础较差,积水后通过打开窨井盖排水是不合理的,因为即使窨井盖打开了,水也未必会加速漏下去。这是重力的原理,水往低处流,高处的水一直往低处流,如果低处的窨井盖打开了,甚至会导致水喷涌上来。
  正确做法:遇到这样的情况,用水泵抽水是比较合理的。不能从低处向高处抽水,不然水还是会流回低处,不仅浪费电而且是无用功。最好能引向附近的河道。在大面积积水处通行,最好用木棍先试探,不仅可探水深,也可排除水下有窨井等危险情况。千万别为了赶时间而冒险蹚过湍急的河沟。
水中触电单脚跳出水域
授课:学军中学物理老师黄晓博、学军小学科学老师余力
  事件:一位65岁的老人穿着拖鞋蹚水时触电。事后,杭州市城南供电局工作人员将电笔插入老人遭电击的水域,检测显示水里的电压为220伏。
  原理:触电时电流对人身造成的伤害程度与电流流过人体的电流强度、持续时间、电流频率及流经人体的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触电安全电压和人体的阻抗有密切关系,人体干燥时安全电压约36伏;人体出汗或因环境影响使皮肤受潮,安全电压约24伏;人在游泳池、水池或海水中时,安全电压可降为12伏或更低。市区的高压线多为10千伏,被风刮断会在地面上形成电位分布,若人在周围行走,两脚之间就有跨步电压,一旦靠近则极易形成触电。
  正确做法:第一时间脱离电源。如开关箱在附近,立即拉下闸刀或拔掉插头;如距离闸刀较远,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硬塑料管等迅速将电线拨离。水中触电,找不到电源也没有可使用的绝缘物帮忙,可以采用单脚跳出水域,记得,另一只脚不可接触水。
台风袭来时尽量少出门
授课:杭十四中物理老师张岳君
  事件:“菲特”来临前两个小时,温州洞头县老党员倪文林在去转移群众的路上被狂风卷走。据悉,倪文林身高有1.75米,体重170斤左右,是个魁梧的男人。
  原理:这个事件涉及到物理知识中的受力问题。如果两个人同时置身风雨中,肯定是个子矮的稳妥些,因为个子矮重心相对较低。假设人的受力面积1平方米,12级台风平均速度为40米/秒,那么此人在12级台风中所承受的力可以通过公式F=ρsv2(ρ代表空气密度,s是受力面积,v是速度)计算,F=1.29(千克每立方米)×1(是假设的1平方米)×402(40米每秒)=2064(单位为牛顿),也就是说,当时相当于有200千克的力在推着这人。
  正确做法:最好不要外出,如果外出,不要站在马路、树下、建筑物底下和带电体旁边。在家时,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将养在室外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内,特别是要将楼顶的杂物搬进来;室外易被吹动的东西要加固。
植物被淹后勤松土
授课:时代小学科学老师张忠华
  事件:路过的行道树护栏里都是积水,一时半会儿很难全部被水吸走,由于有护栏,水也无法从其他地方流走。这些树木到底会不会淹死?雨水过后又应该如何抢救?
  原理:植物长时间被水淹会影响到根部的呼吸。根的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根部被淹时,由于空气不足会自我进行无氧呼吸。不过,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酒精浓度过高时会杀死根细胞,从而造成烂根。如果根一直浸泡在水里会中毒,影响根吸水,上面的叶子却因为缺水发黄了。
  正确做法:具体植物的根能够耐多少天时间的无氧呼吸,就要看不同的植物以及植物本身的健康水平了。一般情况下,三天左右的浸泡可以承受。等到水退却后,需要对植物进行人工松土,或者再加一些干土,有利于根部细胞有氧呼吸。不宜施肥。
水中开车关注吸气口
授课: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课老师徐为人
  事件:同样的积水点,小巧的Smart勇敢冲过积水点,底盘尚算高的宝马X1却熄火了。为什么?
  原理:关键在于开车技术,说到底还是对车辆结构、原理是否了解。很多人都认为,蹚水开车要关注排气管,一旦排气管进水会导致发动机熄火。这个说法不准确,排气管在汽车未熄火状态下,不可能出现进水,当它进水时,一般是因为发动机熄火后,气缸内的气体遇冷收缩而导致倒吸水现象。
  过积水路面时,司机应该关注的不是排气管,而是汽车引擎盖底下10多厘米处的吸气口,这里是最容易进水的地方。有时水面不高,但车速一快,车头形成的浪花就容易通过吸气口进水。这里进去的水,直达发动机内部,气缸内本该是有助于汽油燃烧的空气,结果却成了阻燃且不能被压缩的水,发动机自然就“罢工”了。
  正确做法:过积水点时,最好先通过前车、前面的行人等参照物了解水深。一般只要不超过半个轮胎的高度,低速稳当前行都是可以顺利安全地过去。手动挡的汽车一般建议将挡位挂在一、二挡,自动挡的汽车建议将挡位挂在L挡或S挡,油门要踩得均匀,车速不能忽快忽慢,不然水中阻力一大容易熄火。无论城市道路还是高速公路,在设计时都有考虑排水,看上去再平坦的道路都是有弧度的,一般是中间高两边低,因此尽量往路中间开。一般情况下,不要走自行车道,除非能确定自行车道的积水没有超过半个轮胎高。
  假如很不幸,在过积水点时真的熄火了,千万不要再启动车辆,不然发动机基本就报废了,而且很难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同时,最好打开车门、车窗下车求救。最怕的是在车上等,结果等救援人员赶到,汽车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电控车门车窗都无法打开。 王燕 严斐 张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