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为了“丝绸之府”的明天更美好

——记省农业厅蚕桑领域首席专家吴海平

  •   □本报记者 姚力丹人物名片:
      吴海平,男,1964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现任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推广研究员,省农业厅蚕桑领域首席专家。他长期从事蚕桑技术推广与管理工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农业丰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持2项省级地方标准制订,在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蚕桑学术专著4部。
      浙江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这离不开蚕桑产业的支撑与发展。在我省农业技术推广战线上,就有这样一位与蚕桑、茧丝绸结下不解之缘的“老兵”,他就是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农业厅蚕桑领域首席专家吴海平。
      1985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蚕桑专业毕业后,吴海平就来到浙江省农业厅,从事蚕桑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近30年来,他默默耕耘在蚕桑生产第一线,致力于我省蚕桑产业的稳定与发展,着力改革传统的蚕桑生产方式。
      蚕桑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历来在全国市场上举足轻重。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蚕桑效益偏低等因素使我省蚕桑养殖规模不断萎缩,严重制约了我省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蚕桑领域专家,吴海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如何保持我省蚕桑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此吴海平与有关专家一起提出了调整传统区域布局,发展蚕桑新区的构想。通过多次考察、调研,2003年他提出了蚕桑西进计划,在淳安、临安、缙云、开化等8个县(市、区)开展优质蚕茧养殖基地建设,并得到了省、厅领导的支持。通过十年的努力,目前,这8个县的蚕桑养殖量已占到我省蚕桑养殖总量的三分之一,浙西南已成为我省又一个优质茧基地,有效缓解了全省蚕桑产业下滑的态势,使我省蚕桑规模仍保持在全国三甲的地位。淳安是我省蚕桑西进工程的重点县,当记者提起吴海平时,该县茧丝绸总公司副总经理余荣峰说:“淳安蚕桑发展有他的一份功劳!这几年他到蚕桑基地最勤,帮助解决的问题最多,我们县智能化催青室设计、蚕种场建设、‘十天养蚕法’推广、养蚕保险实施都得到了他的指导,真该感谢他啊!”
      要保持我省蚕桑产业在全国领先的地位,除了稳定巩固面积,还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的今天,推广良种和省力化养蚕技术非常重要。”吴海平说,为此他积极引进推广桑树、蚕种新品种,在他的努力下,我省完成了第二次桑树品种更新,并成为了全国首个大面积推广茧丝效率高、质量好的雄蚕养殖省份。同时,吴海平还指导蚕茧养殖基地应用“小蚕工厂化饲养”、“大蚕少回育”、“周年性连续养蚕”等一系列节工省本的新技术,在减少劳动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养殖效率。
      新昌华兴桑业专业合作社是吴海平的联络点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合作社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蚕室,通过桑园分批采收、自动温湿度控制、小蚕共育、大蚕少回育等技术配套,成功开发了周年性连续养蚕技术。“传统的养蚕作业方式一年只能养四到五次,现在可以从春季养到11月初,每年可以养蚕12次,大大提高了桑园、养蚕设备的利用率,产量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合作社负责人宋六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共养蚕1100张,全年产茧量47吨,相当于农户散养时近两年的产茧量,传统的养蚕业只要技术革新,同样可以取得高效益。目前,周年性连续养蚕技术已经得到我省蚕桑规模养殖业主的欢迎,在嘉兴、湖州等地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前景。
      同时,吴海平还致力于改革蚕桑产业体制机制,推进蚕桑市场化进程,重点发展蚕桑合作社。在他的努力下,目前我省已有180多家蚕桑合作社,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合作社已成为带动我省蚕桑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专家,我的心愿就是要使传统的蚕桑产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生根开花’,让我省‘丝绸之府’这张金名片更亮。”吴海平这样说。
    吴海平在蚕桑养殖合作社察看蚕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