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大家谈

坚持走五条路子,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水平

  •   □蔡元杰
      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创新驱动和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技术熟化和转化,提高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到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这是对今后几年浙江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要求,也是浙江农业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从当前生产实践看,推动农业科技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破解研发、推广、应用等环节存在的难题,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农业技术应用的效率和效果,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实用度有关,与推广服务的手段方式有关,也与经营主体应用技能有关。坚持走创新实用化、要领简捷化、推广多元化、服务组团化、应用集成化五条路子,既是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有助于增强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一是走技术创新实用化路子。当前,农业科技转化率、覆盖率和到位率不很理想,许多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许多技术在生产上难以应用,主要的问题在于实用性不够强,或与生产实际有距离,或与经营主体要求有差距。农业生产的技术需要先进,但更重要的是实用。不实用,经营主体难接受,农业生产难用上。2007-2012年,全省推介应用农业主导品种172个、主推技术117项。据调查,近3年有90.6%的经营主体应用了这些品种和技术,有73.2%在生产上应用广泛。其中,杂交水稻新品种“甬优12”,2012年创造了高产攻关田亩产1014.3公斤的纪录;规模化猪场自动送喂料集成技术,每头生猪生产可节本增效70元左右。这些品种和技术被普遍接受,并且应用面广、效果好,主要原因是适应生产实际,实用性强。可以说,提高农业现代化科技水平,关键是研发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增强技术创新的实用性,从源头上避免研发与生产脱节现象。事实上,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如果缺乏实用性,哪怕很有先进性,也难以大面积应用;如果得不到比较好的应用,价值就难以体现,研究人员也将缺乏研发动力。强化技术创新的实用化,应当切实防止创新选题与需求脱节、创新路径与生产脱节、创新人员与经营主体脱节的现象,做到政产学研各部门以及研发、推广、应用人员紧密结合,做到创新导向明确、创新机制完善、创新平台高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着力攻克技术难题和瓶颈,研发更多可直接用于生产的技术。坚持完善创新机制,重点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地方创新团队协作的工作机制,科技人员与生产应用主体相融合的联接机制,确保创新需求源自生产实践,创新目的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坚持做强创新平台,着眼于在产业和经营主体层面开展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园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科技研发机构,鼓励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配套建设科研平台,完善与产业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实用性。
      二是走技术要领简捷化路子。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与技术要领及操作要求有关,简单而使用方便的技术容易掌握,容易被经营主体接受,应用面广且到位率高;复杂精细的技术受到操作程序的限制,生产上不便使用,被接受的程度也稍低。这几年全省推介的品种和技术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范围广且覆盖面超过90%,主要是由于技术涉及的测土和配方两环节均由专业部门完成,经营主体只需根据施肥建议购买和施用肥料,操作简便。而超级稻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涉及到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低产茶园改造技术,需要树体改造、园相改造、园土改造等措施多管齐下,相对而言,这些技术构成要素多、要领多、环节多,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全省平均覆盖面都低于50%。可见,一些综合性复杂技术,虽然预期效果好,但技术要领的掌握和到位并非十分理想,而一些简便的“傻瓜式”技术,则更方便推广应用。这客观上提示了在技术创新和推广路径设置时,必须根据经营主体的应用能力,力求做到技术要领简单易懂、技术路线简捷明了、技术操作简便易行,缩短从创新到应用的时限和距离。即便是复杂或要求高的技术,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使之简单化,或者通过专业人员或专业团队解决复杂问题,让经营主体操作环节尽可能显得简单方便。强化技术操作模式图编制,把技术要领、要求和操作步骤以图表形式予以描绘,做到简明扼要,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与此同时,要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加强科技示范户、乡土人才和家庭农场主的培养。经营主体的技术吸收、应用能力整体提高了,那些原来被看作是复杂的技术就会显得相对简单,一些技术要领的落实就会更加到位。
      三是走技术推广多元化路子。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有助于促进技术落地,有助于发挥技术应用的效果。从浙江农业经营主体获取技术的途径看,农技部门依然是技术传播的主渠道,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媒体宣传推介作用也日益显现,这是当前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三支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级农技部门承担着技术推广的责任,他们肩负着一份使命,固守着一种矜持,源源不断地把技术传授给经营主体、传递到田间地头,使他们成为经营主体获取技术的主要途径,这个地位过去如此、现今依然在强化。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理念超前、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显示了较强的经营水平,他们与普通经营主体同处一地,甚至经营产业相同,更容易让大家跟着学、照着做,展示了较强的带动力、示范力和辐射力。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效率高,经营主体对媒体尤其是当地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也较高,一些媒体介绍的技术得到了生产上的应用。据调查,经营主体的技术来源中,有33.9%直接来自乡镇农技干部,有30.8%来自新型经营主体,有25.1%来自媒体推介。可见,坚持多条腿走路,发挥各种推广组织优势,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是弥补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不足,形成优势互补格局和推广合力的需要,也是面对名目繁多的技术和面广量大的经营主体,提高技术推广效率的需要。坚持农技部门、科研教育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紧密结合,继续发挥农技部门技术推广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主动参与,不断完善推广体系,形成一主多元的推广网络。科研教育机构及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对技术要领、应用方法、操作要求熟悉,应当多一些采用院(校)地(企)共建、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产业化经营以及建立科技示范试验基地等方式,尽快传递扩散创新成果。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广泛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设施,举办示范展示和现场培训活动,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学。鼓励农机、植保等服务组织推行承包式、代理式服务,发挥技术应用的节点作用。引导农资供应厂商把技术推广融于农资销售之中,既开方卖药又介绍或培训生产技术。鼓励村经济合作社建设农技示范基地、农民培训设施、农资供应网点和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开展面对面的技术传播。借助媒体的力量,把日常的技术介绍、信息传递、知识传播与关键季节、重要时期的技术引导结合起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扩大受众面。
      四是走技术服务组团化路子。
    现代农业技术大多是综合性技术,需要不同的专家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联合协作开展服务,防止各路专家“单打独斗”,真正使技术优势得以综合体现。据对全省推介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其中存在着战略产业好于主导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好于普通农户的态势。近三年推介的水稻生产技术中,有71.4%的技术应用较为理想,远高于茶叶、蔬菜等产业;应用推介技术的经营主体中,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有92.7%在应用,普通农户只有61.5%在应用,低于新型经营主体31.2个百分点。其中的原因除技术和经营主体本身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各级各层面对粮油等战略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比较关注,服务比较周到。目前,对粮油产业、专业合作社等,不仅在政策上优惠扶持力度大,这些领域的服务组织建设和服务产品供给力度也较大,还集聚了育种、栽培、农机、植保、土肥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展服务工作,这些方面是其他产业和普通农户难以比拟的。因此,通过组团服务,显然有利于克服相关服务组织单枪匹马的局限性,形成服务的合力,促进技术要领的全面到位、效用的全面发挥。开展组团服务,主要的是一方面把各路专业人才集合起来,另一方面把各类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再一方面把专家与服务组织集合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根据产业、区域共性和技术相似性,加强产业技术团队建设,促进科研、教育、农技推广和企业技术人员有机整合。结合专业化生产区域特点,推行产业技术团队的区域分工,实行包片、包项目、包基地的技术推广;推行服务组织的协调配合,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帮助经营主体解决技术应用困难。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综合体建设,组织各方面专家和服务组织进驻,共同抓好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品牌创建等涉及的技术问题,推动各方面力量协同作战。
      五是走技术应用集成化路子。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需要多环节、多领域的技术综合融合运用。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加强农机农艺、农机牧艺融合,既促进了新品种的普及,也促进了栽培(饲料)方式的改进,还促进了装备的应用,并且产生了叠加效应,展示了集成优势。如浙江大力推介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把作物布局调整、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作物栽培方式改进、物理生物防治推广、科学用药指导等技术和方法综合配套运用,使项目区的化学农药防治次数比对比区减少2.1次,使用量减25.1%,水稻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平均亩增效益207.4元,体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见,以提高效益为目标,根据不同技术特点和优势,将相关技术集成配套、协同运用,使种子技术、栽培(饲养)技术、生产技术、机械化技术等集于一体,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结合,这是农业现代化对技术应用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全产业链水平的现实选择。集成化应用技术,应当点、线、面结合,从示范点做起,逐步探索整个产业、整个区域集成模式和运用方式,提高整体集成效果。做好点上集成的文章,大力推进技术集成应用试验示范点建设,形成以示范户、示范基地、示范方为一体的技术应用集成示范体系。做好线上集成的文章,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以全产业链竞争力提高为重点,加强全程技术的统筹以及各环节技术的配套,改进农作制度,推动农机农(牧)艺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做好面上集成的文章,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综合体等建设,根据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环境保护等需要,健全完善技术集成办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设计、产品质量控制等激励或倒逼,把各种技术组装配套,全面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作者系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巡视员图为象山县松兰山·三联台湾生态农庄的智能化生产基地。本报记者 叶敏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