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千家”齐放 百花争艳

衢州家庭农场发展驶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俞圣威
  衢州市衢江区傅孔明的家庭农场里,有一位特殊的准农场主——1991年出生的傅星如。她毕业于中国美院,练得一手好画功,却用纤纤细手握紧了父亲的农场。“我已经在同学的帮助下开起了淘宝店,注册品牌后就准备销售生态大米了。”“今后可能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甲鱼壳上绘脸谱。听说很有市场!”
  这种先进的稻鳖共养模式,在这名90后的“画笔”下越发富有创意和智慧。
  记者佩服她的经营理念,她告诉记者,她的理念主要是得益于衢州市发展家庭农场的浓厚氛围。“这里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我并不算太超前。”据悉,衢州市目前已注册家庭农场1691家,发展数量全省第一。那么,衢州大地究竟有何魅力,能让这位90后投身农业并获得无穷灵感?能让上千个家庭农场百花争艳?请随记者一同走进衢江大地,感受衢州市家庭农场发展如何驶上快车道。
规划先行助发展
  若把整个衢州市的农业格局比作一个花园,那么遍布其中的家庭农场便是当中最鲜艳的花朵。当然,这些花朵必须经过科学的排列规划,才能呈现最绚丽的一幕。
  比如,柯城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特色精品型、生态循环型的现代家庭农场。通过打造一批休闲旅游观光带,按照“田园公园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观光园、采摘观光园、假日开心农场等;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畜禽粪便—沼液—水果(菜、稻),畜禽粪便—蘑菇—果菜等循环模式。
  比如,衢江区结合“两区”建设规划和“一村一品”行动计划,正着力推动家庭农场连场成片成园。目前已形成莲花现代农业园、全旺粮食功能区和杜泽万亩水生蔬菜园等家庭农场集聚区,其中“杜泽”已成为衢州市连片面积最大、设施配套最齐全的家庭农场集聚区。
  再比如,常山县围绕“数字农场”、“智慧农场”等理念,鼓励家庭农场主与农林院校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大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研究开发。该县华佗坞家庭农场已建成铁皮石斛基地100亩以上,旨在打造浙西地区规模最大的铁皮石斛生产供应基地。
  根据衢州市农业局拟制的《衢州市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规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今后三年该市将培育发展家庭农场3000家,其中规范化家庭农场3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50家。“衢州市委、市政府已把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工作列为2013年度全市农业农村八大专项重点工作之首。”衢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规划》按照把家庭农场打造成为衢州金名片的要求,提出通过三年努力,使家庭农场数量增加、档次提升、效益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升,家庭农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4以上,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创新服务破瓶颈
  虽已小有成就,但红日家庭农场农场主周卸才仍有很多困惑和难处,“在树上种铁皮石斛的设想马上就要落地了,但资金缺口将近200万元,准备添置农产品安全检测设备,又需要100万元。到哪里找钱呢?”从搞建设工程的老板转型到家庭农场主,周卸才在7月份注册完家庭农场后,便遇到了发展瓶颈。记者了解到,和周卸才一样,我省其他地区农民“试水”家庭农场极富热情,但遭遇的困难也不少,比如贷款难、用地难、保险难,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瓶颈。
  不过,身在衢州的周卸才是幸运的,衢州市针对家庭农场发展中的制约要素,已踏上一条破冰之路——
  一是破解贷款难。衢州市农业局与衢州市人民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和要求各地通过加强信贷产品、信贷方式、信贷抵押、信用担保等方面的创新,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衢州市财政统筹3000万元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市财政还统筹安排5000万元资金作为市区(柯城区、衢江区)家庭农场政银合作资金,通过定期存储、放大倍数、优惠利率给市区家庭农场增加贷款额度2.5亿元。目前,衢江区已向首批经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主授信1500万元,向148家家庭农场发放贷款2350万元。江山市已向100多个家庭农场发放贷款6000万元。
  二是破解用地难。如开化县明确设施农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不必办理农用地专用审批手续,而由县政府审批,交纳复垦保证金,报市国土部门备案即可。衢江区简化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审批手续,生产经营者只需签订复耕承诺书,并交纳复垦保证金就可办理。
  三是破解保险难。如衢江区推出了《“金伞”衢江家庭农场保险方案》,区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大棚和大棚蔬菜保险。大棚保额为每亩1万元,大棚蔬菜保额为每亩400—1800元不等。年费率大棚为3.6%,大棚蔬菜为6%,保费省财政补贴33%,区财政补贴22%,农户自负45%。
未来发展注活力
  家庭农场发展中的最活跃因子,毫无疑问是那些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也会在学习中成长的年轻家庭农场主。对于如何留下他们,让越来越多的“傅星如”们加入到这支大军,衢州市显然已经动了真格。
  衢州市农业局经管处处长龚中林告诉记者,衢州市农业局成立了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帮扶服务小组,并组建了专门的办公室,制定了结对帮扶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市、县(市、区)农业部门上下联动,以抓工商登记、抓项目帮扶、抓要素破解、抓技术服务、抓规范管理、抓品牌建设、抓质量监管等“七个抓”为重点,切实帮助家庭农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求每个处室、单位挂联帮扶家庭农场10家以上。”龚中林说。据悉,截至目前,市、县联动帮扶家庭农场466家,帮助争取各级项目392个、补助资金3200万元。
  除了加强外因助推,衢州各地还着力深挖农场主的自身潜力。如常山县依托农广校、阳光工程培训等平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能力。今年以来,已培训家庭农场主及种养大户500余人次,组织48名家庭农场主参加省农科院主板的家庭农场主研修班。鼓励和支持2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见习或创办家庭农场;开化县从事家庭农场的大专(含)以上毕业生可享受省财政补助政策(按1万元/年的标准,连补3年)。
  此外,衢州市在家庭农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以及销售平台的搭建方面,已有不少亮点。在品牌培育上,今年以来,该市新培育云尚龙、绿缘居、衢安山、柯盛、丰云等各类家庭农场品牌127个。在深化产销服务上,龙游县开设“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游馆”,同时在杭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发展城市直销平台,“网上网下”双管齐下;柯城区专门划出80亩土地,在石梁镇建设柑橘分级包装园区,拟在石华线以西建设出口柑橘物流中心,引进北控集团在姜家山建设集“冷链+物流+信息中心+配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衢州城市物流综合体和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