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茹
本报讯 9月11日,省政府在象山召开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省长李强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抓好农业“两区”建设与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作制度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四个结合”,落实好土地、设施、主体、科技、政策等各项工作,把“两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的先行区、示范区。
2000多亩的稻田生机勃勃、硬化的机耕路纵横交错、防洪与排涝设施高标准建设……会议考察点之一的象山东陈岳头片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耕地、育苗、插秧、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甬优”系列水稻喜人的长势让参观者赞叹不已。在该功能区技术领衔的宁波育种专家马荣荣告诉记者,今年全区的目标产量要达到每亩800公斤,攻关田要突破900公斤。据介绍,象山县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成,已使全县的粮食自给率从28%提高到了44%。
与会代表还没来得及从这个渔农业大县的粮食梦中回过神来,又在松兰山·三联台湾农庄和象山县现代农业综合体这两个参观点被深深地震撼了。松兰山·三联台湾农庄实现全程智能化管理,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走现代智慧农业发展之路,象山县现代农业综合体涵盖了生产、流通、服务和休闲观光等农业要素,兼具农业公共服务、展示展销、智慧农业、生产养殖加工等功能。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两区”建设是2010年省委、省政府立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力争通过8至10年努力,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到2015年,全省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100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00个。3年来,各地各部门抓规划、抓试点、抓质量,“两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632个、面积356.8万亩,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34个,面积81万亩。
李强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要把“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快“两区”建设,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要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子。推进“两区”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要通过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作制度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一批生产条件优良、设施装备先进、科技应用领先、经营机制完善的示范样本,加快推动农业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推进“两区”建设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既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各地要深化认识,切实增强持续推进“两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李强强调,加快“两区”建设必须切实抓好“四个结合”。要切实抓好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支持各地加快土地流转,加大农业投入,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要切实抓好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从实际出发,从优势出发,从传统出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坚持生态导向,生产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现代农业园区必须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要切实抓好与农作制度改革的有机结合,农作制度改革是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要按照农业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多种形式的结合,以及水旱作物的合理复种、轮作,对土地、作物、时空进行科学配置,构建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切实抓好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两区”建设要加强规划,注重景观设计,谋划好特色种植养殖业,不仅要强调“什么来钱种什么”,还要强调“什么好看种什么”,形成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光价值的农业景观。
李强要求,要把“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土地上要求集中连片,实现规模经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三通一平”,有较高的防洪排涝能力,还要发展智慧农业;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加强科技服务;要抓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调动好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副省长黄旭明作了具体部署。他要求各地要坚持强基求实,持续推进“两区”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按标准建成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农田;要坚持生态兴业,统筹推进“两区”建设,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发展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要坚持创新提升,科学推进“两区”建设,要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这些新型农业主体引入到“两区”建设中,引导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订单、产销连接、股份合作等途径,与农民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