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铁军
这里是胡柚的故乡,漫山遍野的胡柚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这里是食用菌的天堂,各色各样的食用菌在菇棚内争奇斗艳;这里有“浙西
葡萄沟”的美誉,葡萄、哈密瓜、火龙果等水果,在现代化农业设施的呵护下,迎接着四方的宾朋;这里有农业与农艺结合的样本,多彩有机水稻编织的“和美常山”,深深地镶嵌在常山大地上。
近年来,常山县委、县政府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培育“多彩农业”为载体,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园区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项目建设、农民增收、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有力地推动了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功能区建设与种植模式创新相结合,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常山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和推动粮食生产,并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目前,该县已建成29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3.6万亩。
常山县在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种植模式的创新。由于常山县处于浙西腹地,粮食生产一直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种粮基本呈现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状况。而随着种粮大户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在7月中下旬要完成收、晒、耕、种的难度越来越大。
“现在常山县推广水稻‘一季+再生’种植新模式。”常山县农业局农作站陈向阳介绍说,“再生稻是水稻栽培的一种特殊模式,特点是在一季水稻成熟之后,只割下稻株上面大约三分之二的植株,收取稻穗,留下下面三分之一的植株和根系,进行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目前,全县推广面积达2万亩,既提高了粮食复种指数,也缓减了劳动力紧张压力,还可以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对全县粮食稳产增产又起到了积极作用。”
乐海家庭农场是这种新型种植模式的直接受益者。据农场负责人洪云海介绍,现在整个农场有稻田870亩,按原来的种植模式,早稻收割后,换种玉米、碗豆和蔬菜等作物,由于劳动力不足,只能种几十亩,大多田地只能处于季节性抛荒,今年应用再生稻生产模式300多亩,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季节性抛荒,每亩还能增加600元左右的收入。
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提升等卓有成效的建设,常山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对确保和带动全县粮食的稳产增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该县粮食作物复种面积20.8万亩,总产8万吨,功能区内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夯实了基础。
园区建设与拓展功能相结合,着力打造“农业大观园”
自农业“两区”建设以来,常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培育“多彩农业”为载体,强化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等理念,依托胡柚、食用菌和蔬菜瓜果等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的“接二连三”,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了诸多亮点。
常山县现代农业核心区就是其中的典型。该区总占地面积3300亩,现有规模种植大户17家,形成了以葡萄、提子为主栽品种,红心火龙果、红心猕猴桃、草莓、香榧等一系列不同采收期的新优品种体系。园区实行以提子、葡萄与哈密瓜,火龙果与蔬菜等套种模式,结合采摘游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核心区为游客提供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形成了“可游可赏、亦耕亦采、有趣有乐”的新型农业经济,“农业大观园”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张发根从事葡萄种植和销售,他所创办的发根家庭农场坐落于核心区内。据他介绍,前些天他可忙坏了。仅8月8日这一天,农场就接待了10来批采摘客,光装箱就忙碌了一天。“真叫腰酸背痛,比种田还累。不过,这一天销售提子进账1万多元。采摘客的热情超过了今年高温。”张发根笑着说。
的确,核心区建设给像张发根这样的种植户带来了不少惊喜。“现在通了路,通了水电,农场开展采摘游有了良好的设施基础。”张发根说,“园区没有建成前,他种植的提子靠拿出来销售,而现在只要坐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提子采摘季节平均每天有四五千元收入。”
在收获喜悦的同时,张发根也感到压力很大。据了解,常山县现代农业核心区建设起点高,引进的企业都是有实力、有思想、有创意的企业,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上相对超前,这给当地种植户带来不小的压力。现在发根家庭农场已打算将提子采摘园的毛竹大棚全部更新为钢质大棚,地里也配上喷滴溉设备。
据了解,在农业“两区”建设上,常山县一直坚持开发建设与引进项目同步推进,将设施化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主抓手,促进当地传统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兴特色种养业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设施农业1万余亩。铁皮石斛种植精品园、稻田养鱼精品园等一批现代设施农业精品园相继落户。
培育主体与政策保障相结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说到农业园区,早在2002年常山县就建成了产供销一体化、技工贸一条龙的常山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园区建成至今,它不仅促进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培育了一批高质量的主体。
常山绿尔康食品公司是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企业。据企业负责人朱志土介绍,原来他只是在芳村镇小打小闹,进入园区后,在园区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下,目前企业已达到各色鲜菇40多万袋、干货20多万袋、菌种20多万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200多万元。
朱志土说:“是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园区在销售和科技方面的大力支撑,给了我继续做大做强的信心,在园区二期公司又新建了一批标准化菇房。”
的确,常山县借助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以“率先争优”为总目标,按照“规范提升一批、示范带动一批、引导发展一批”的工作要求,推进“专业型、复合型、循环型、智慧型、休闲型”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经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83家,涵盖了胡柚、粮食、食用菌等主导产业。
在依托农广校、阳光工程培训等平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常山县在政策保障上给予支持,出台《关于鼓励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用于重点扶持示范性精品家庭农场发展,在设施建设、示范带动、品牌培育、新品种引进等4个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加快该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