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刚国
自2010年5月衢州市衢江区
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以下简称综合区)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创建名单以来,该区围绕“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建设目标,坚持“总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生态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的要求,加大投入,统筹谋划,联动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综合区总投资2.23亿元,已建成浙西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钢架大棚展示区、设施蔬菜观摩区、食用玫瑰种植区等六大示范园区。
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管理机制保障得力。衢江区建立了衢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由分管副区长兼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成立由农业、发改、财政、林业、水利、科技、国土、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两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围绕区政府下达的共建任务、工作要求和考核办法,组织相关部门每季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明确工作重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全年共建帮扶任务的超额完成。2012年,各部门共为农业“两区”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及整合相关农业资金共5320万元。
土地流转落实给力。衢江区率先推行“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登记制度”,由该区人民政府颁发权证,为综合区内业主维权、融资等提供方便。建立设施农用地联审联批机制,由国土、农业、林业、环保、畜牧、规划、水利等部门对申请建设的设施农用地进行联合踏勘、集中会审、实时签署意见,并出具批准通知书,切实解决审批过程中相互推诿的问题,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地向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集中。对综合区内土地流转工作,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每亩100元的标准给予乡村工作经费补助。目前,综合区已累计流转耕地面积1.9万亩,占综合区总面积的79%。
资金融通措施得力。衢江区积极与省农行对接,大胆探索钢架大棚、农机具和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新方式,同时抽调农经、农机和各产业专业人员,组建“衢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资产评估中心”,制定《衢江区现代农业发展资产评估办法》,为综合区的农业设施、土地经营权、品牌等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出具相关证明,金融机构根据价格评估证书办理贷款手续。
保险服务保障加力。中国人保财险衢州市衢江支公司推出一款保险新品种,在2013年度政策性保险中新增大棚保险、大棚蔬菜保险,由财政给予55%的保费补贴,综合区业主自负45%,帮助综合区内企业农户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为此还成立了全省首个综合区保险服务站,为现场保险提供服务。
政策激励增添活力。衢江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吸纳人才、农超对接、项目实施、网络交易等分别给予资金扶持。建立综合区土地储备制度,区财政安排土地流转周转金200万元,为农业招商、规模经营储备土地资源。制定农业设备补贴政策,明确规定,除省财政农业设备补贴外,区财政对综合区内建设钢架大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补助。2010年以来,衢江区财政已安排资金2000万元,支持综合区设施农业、品牌培育、农业保险补贴、还贷周转金补贴、农业生产性救灾补助和生产性贷款贴息等,帮助破解资金难题。
科技帮扶增添动力。衢江区农业局在综合区开展“三包”、“十帮扶”活动,即: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包综合区、农技指导员包主导产业示范区、责任农技员包特色农业精品园。帮土地流转、帮信贷融资、帮注册商标、帮制订生产发展计划、帮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帮编制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帮农产品质量“三品”认证、帮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帮项目包装实施、帮农产品销售。做到“面对面”服务,“心贴心”帮扶。
有目共睹的建设成效
衢江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三年的建设,总体布局合理,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提升,建设规模与质量走在全省前列。
循环农业发展好。综合区采取“四型”推进法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是资源区域循环综合利用型。以推进现代畜牧业和种植业的高度融合、互利共促为手段,实现农牧结合、资源利用的区域大循环。二是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型。以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多级循环利用为手段,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三是农牧结合,就地消纳型。以推进养殖上山、发展果(茶)园养鸡等为手段,实现畜禽排泄物就地、就近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四是清洁生产,绿色生态型。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广应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农产品品质提升和产业经济生态化。此外,该区重点抓好“猪—沼—作物”循环模式的推广,通过稻草还田、地力培肥、稻鱼共育、稻菜轮作、肥水同灌等农艺措施的落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目前,综合区秸秆利用率达98%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率达60%以上,高效低毒农药推广使用面积98%以上。2012年,该综合区被列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点。
设施农业示范好。为增强抗风险能力,综合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农田格局。道路、桥梁、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喷滴灌、保鲜库、冷藏库、花卉蔬菜整理包装等设施得到完善。设施农业面积0.73万亩,占综合区面积的30%。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蔬菜种植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
园区建设效果好。一是经济效益好。区内粮食、柑橘、生猪、蔬菜等主导产业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比周边同类产业区高20%以上,农业总产值由2009年的54027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73503万元,提高36%。二是社会效益好。入园企业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租金580万元,支付农民工工资320万元,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三是生态效益好。综合区内生态循环农业比常规农业节水10%以上,农药、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0.2%,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15%。
示范带动作用好。2011年以来,已有10多个县(市、区)组织人员到该区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参观考察;在综合区召开现场会20次,组织人员观摩2500人次;《浙江日报》、《农村信息报》、《衢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2011年,该综合区被衢州市农业“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等奖。2012年12月,该综合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