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标 楼基道
你见过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棚
葡萄园吗?你想开着车子在果园里转悠吗?浦江县盆地现代农业综合区就能给你这样的视觉冲击和新鲜的体验。
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如今这个盆地现代农业综合区实际投资4.56亿元,建成产业区块面积3.57万亩,规划建设以葡萄、水果、畜牧3个示范区和蔬菜、水果2个精品园为内容的“三区两园”已基本建成。放眼望去,连绵到远处山脚下的万亩葡萄园,让人仿佛置身吐鲁番。
规划引领 效益明显
为了锁定目标,将精力投入到现代农业综合区上来,浦江县政府成立县农业“两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业“两区”建设的规划、指导、监督、协调、考核和政策实施等工作。坚持“两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浦江县农业“十二五”规划等相衔接,按照“选址合理、四至清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的要求,认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精心选点,科学布局,及时编制《浦江县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等。
浦江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按照高起点规划,坚持五大原则,即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与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浦江经济开发区规划等相协调、相衔接;坚持农民增收、生态协调原则,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原则,在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下,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建设;坚持规模经营、示范引领原则,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坚持内外结合、三产联动原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加强领导和政策扶持下,现代农业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示范带动效益明显,农民普遍增收。在经济效益方面,目前盆地现代农业综合区比2009年新增经济效益4.65亿元以上,较好地实现了现代农业园区效益高出周边20%的目标,综合区建设的成效得到显著呈现;在社会效益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园区道路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综合区产业化进程;在生态效益方面,综合区通过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保护了清洁水土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主体 凝聚力量
“这三年我总结出一句话就是,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浦江县农业局局长张再创对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建设深有感触,综合区的建设带动了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效益提高了,农民也更有积极性建立合作社、兴农家庭农场等,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现在规模做起来了,合作社也纷纷建起来了”。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浦江县在着力推动现有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切实为工商业主入驻创造条件,要求农、林、水等职能部门及时做好政策解读、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乡镇(街道)积极帮助做好政策处理和土地集聚,从而吸引了一批工商业主进入农业领域,从事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
浦江万紫千红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郭林光从建筑业转战到农业,投入2300万元建设大型现代农业园区,现在已有大棚葡萄320亩、苗木850亩、观光垂钓园100亩。
目前,现代农业综合区共吸引工商资本投入资金1.4亿多元,入驻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0家,建有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9家,年产值超过6亿元。
科技支撑 强化服务
8月31日,张再创收到一位在北京的葡萄经销商发来的短信,这位经销商在短信中说,多亏了政府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他才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将几千斤葡萄运往北京。
近年来,浦江县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的思路,明确和落实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和保障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责任和绩效评价制度,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利用金华农业“两区”工作会议在浦江召开这一契机,该县首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浦江盆地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在黄宅镇前陈基本建成,拥有服务中心二层办公楼一处,建筑面积达528平方米,内设210平方米的农机展示厅,还有农资、农业技术咨询和服务,绿色植检测证明服务,农业信息公开发布(依托电子显示屏进行农业行情、农情发布)、气象信息、农残检测、业务洽谈、技术培训等多项农业配套服务机构。
在做好科技服务的同时,浦江县农业部门重视品牌培育,搭建产品营销平台,通过会展办节,不断提升浦江葡萄知名度。据张再创介绍,通过每年举办葡萄节等活动,浦江葡萄已在全国打出名气,吸引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目前,“浦江葡萄”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浙江农博会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