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永强
自2010年以来,东阳市把农业
“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按照省、市关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抓规划,明确“两区”建设工作目标;抓组织,健全“两区”建设工作体系;抓政策,加大“两区”建设扶持力度;抓主体,培育“两区”建设有生力量;抓投入,完善“两区”建设扶持机制;抓科技,强化“两区”推广服务能力,该市“两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东阳市已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72个,面积6.3万亩,其中通过省级认定2个,是全省第二个通过省级评审的县市;已基本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2综、5区、17园”7.57万亩;培育茶叶、果蔬、席草、中药材、香榧、青枣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改善基础设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园区化建设,东阳市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新建和改善农业“两区”的基础设施。其中,种植业(农林)园区内累计土地整理面积7567亩,新建成主干道131千米,田间操作道148千米,蓄水池11万立方米,排灌水沟48千米,泵站30个,电力线路42千米,变压器13个,绿化防护林5万株。畜牧业园区新建养殖舍2.2万平方米,围墙道路14千米,各类池1800立方米,电力线路154千米,绿化面积11万平方米。水产园区新建进排水渠道、道路、围墙、防护林8千米,高标准鱼塘520亩,大棚68亩,电力线路6千米。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新(修)建机耕路6.7千米,排灌水渠15.2千米,新建泵站1座。
提升装备档次
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东阳市政府还对农业“两区”的装备档次进行了提升。目前,园区内连栋温室面积达到65亩,钢架大棚面积达到3599亩,喷滴灌面积达到1.1万亩。新增防虫、修剪、选果机械733台套,养殖设备1195台套。新建保鲜冷库3567立方米,仓库8977平方米,生产配套用房18868平方米,采后处理场地18253平方米,水净化处理设施3亩。佐村茶叶示范区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名优茶加工中心,实行鲜叶统一收购、统一加工,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和茶叶质量。湖溪肉鸽精品园实施了自动化饲喂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巍山、画水、歌山、横店、六石建成高标准育秧中心6个,建成玻璃育秧温室2000平方米,炼苗温室12000平方米,新建生产用房及仓库3399平方米。
在城郊的综合区则投入23064万元,新建蔬菜钢架大棚1200亩,育苗中心1000平方米,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512平方米,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批发市场57000平方米,保鲜冷库1000立方米、万吨肉类储藏冷库1座。一个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实验基地于一体,一二三产联动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初具规模。
提高生产效益
据当地农(林)业部门调查统计,19个种植业园区(含综合区)亩均产值5327元,比建设前增加了1710元,亩均纯收入3387元,比建设前增加了1136元。2012年城郊综合区蔬菜示范区斯村基地亩平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巍山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千亩水稻强化栽培示范方,256亩单季晚稻核心示范方平均亩产达875.5公斤,最高亩产达902.6公斤,刷新了东阳市2011年创造的水稻单产887.5公斤的纪录。2013年马宅中药材精品园元胡亩产值11550元,亩均纯收入7050元。农业“两区”建设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吸收了一大批在家或返乡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增加有效供给
在东阳市掀起“两区”建设潮后,当地现代农业园区新增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18万亩,比建设前增加19.6%;新增优质农(林、渔)产品19619吨;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可年增产粮食1890吨。建成投产的农业“两区”已成为该市促增产、保供给、稳市场的“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基地。
壮大集体经济
农业“两区”建设还成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抓手。如该市城东蔬菜示范区斯村蔬菜设施基地建成后,村集体可年增设施设备承包收入60万元,歌山花卉精品园所在的尚侃村可年增土地设施设备承包收入16万元,吴良水果示范区第一期基地可年增承包收入4万元,横店南上湖村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育秧中心建设年增承包收入1.2万元,罗山村、上山村通过林地流转每年增加收入5.6万元。“两区”建设成效初显。2013年东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乘胜追击,将在前三年的规划年、实施年、攻坚年基础上,开展突破年活动,力争在“两区”建成数量和规模上有大的突破,力争在“两区”建设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上有大的突破,力争在“两区”管理水平上有大的突破,力争在“两区”建设发挥“保增产、保增收、保供给”功能上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