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浩钧
全国最大
的铁皮石斛生产种植基地、连片的银杏种植基地、国家级浙系长毛兔新品种繁育基地……近日,嵊州黄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顺利通过了省“两区办”的考核验收。
近3年来,嵊州市根据省、市有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强化园区建设规划的引领作用,出台园区建设扶持政策,引导资源要素集聚整合,细化年度目标任务,落实培育园区建设新型主体、实行农技专家对口帮扶等制度,建立定期督查通报机制,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黄泽综合区累计投资达 2.7亿元,其中新增投入资金2.17亿元,新发展茶叶、蔬菜、银杏、铁皮石斛等产业基地 4056亩。而这仅仅是嵊州市“两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强政策 引投入
黄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涉及黄泽镇普安、白泥坎、甲青、顺富等18个行政村,是浙江省首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之一。综合区规划总面积为37160亩,总体布局为“四区三园”,主要为优质茶叶示范区、中药材产业示范区、绿色蔬菜示范区、菜稻轮作区以及铁皮石斛设施精品园、长毛兔养殖精品园和大棚草莓精品园。
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嵊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嵊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规章制度。3年来,仅黄泽综合区,该市就整合投入农、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4500万元,水利、科技、交通、电力等项目资金3500万元。同时根据产业区域规划和功能布局,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原则,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结合“浙(嵊)商回归”工程,鼓励、引导、支持以工商资本为主体的“三资”投入农业,重点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业。
到目前为止,综合区累计投资达到2.7亿元,新发展茶叶、蔬菜、银杏等产业基地4056亩,土地整理与地力提升9006亩。
强项目 激动力
近3年来,黄泽综合区累计争取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3个,农业产业化贴息项目4个,现代种业工程项目1个,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5个,中央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林业园区项目2个,省级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项目1个,绍兴市级项目2个,累计争取中央、省、绍兴市财政补助资金1976.8万元。
嵊州市还专门组建了园区项目招商服务小组,积极开展园区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黄泽综合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结合园区规划建设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做好项目推介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引进投资7173万元的台商独资银杏基地项目、投资2200万美元的中韩合资金针菇项目、投资1亿元的广东温氏集团年产2000万只肉鸡等一批园区项目。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招商软环境,对园区招商项目,开展一站式、全程服务,吸引内外资客商投资农业园区建设。
强创新 增活力
创新产业经营机制。嵊州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在发展生产、市场竞争中的龙头和纽带作用,建设产加销一体化和农产品品牌化的产业经营机制,保障农户收益,提升基地农产品生产总量和质量。如茶叶示范区通过茶树品种改良,平均亩产值达到5100元,比创建前增加3100元,总产值达到1660万元,增加1380万元。长毛兔精品园联结区内3000多户养殖户,带动了全市3万多户农民养殖长毛兔60万只,每年向全国各地推广供应种兔10万只以上,占全国长毛兔良种供应总量的10%以上,嵊州的“白中王”长毛兔已辐射全国。2012年,该市兔农年养兔收入超过2.5亿元,饲养长毛兔已成为嵊州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铁皮石斛精品园每年向周边地区提供种源,实现“组培—供种—建立基地—技术辅导—产品回收—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生产、加工、销售模式。在基地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带动下,吸引了三江街道、甘霖镇等10来户工商企业主投资铁皮石斛生产,目前已种植70多亩,嵊州市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铁皮石斛种植生产基地。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该市打破镇级、村级行政限制,借鉴城市建设中“模拟拆迁”的方式,通过镇、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进行土地区域化流转,推动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集聚区、示范区。目前该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1.04万亩,占该市耕地面积的54.6%。
强服务 健功能
嵊州市重点推进责任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镇、村三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形成市有综合机构、镇建中心、村设服务站的公共服务网络。落实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立农技大师和责任农技师联系园区建设制度,做到综合区内每个区块都有农技专家和责任农技员联系指导,逐步建立起“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建立全市农技人员“联园区、联项目、联大户”三联制度,全面开展技术推广、生产指导和项目实施服务。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构建农业抗风险保障机制,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70万元,用于农技大师的科研推广、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通过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召开产销形势分析会、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抽检力度等措施,积极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组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参加全省“菜篮子”产品主产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培训班,切实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的法律意识、业务水平和监管能力。近3年来,综合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2期,培训人数4370人次,部分从业人员取得了绿色证书、职业技能培训证书。
相关链接
近年来,嵊州市十分重视农业“两区”建设工作,至目前,已有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绍兴市级验收,已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个,计5700亩。特别是近两年来,该市切实加大招商力度,投资10亿元的嵊州市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已经初见成效,投资20亿元的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顺利动建,这两个省级重大项目的实施,为该市“两区”建设谱写了崭新的篇章。